2007-12-24

不一樣的聖誕 by 達明一派

每年的聖誕,我也很討厭。討厭那些「很快樂的聖誕歌」,所以在過去兩年的聖誕,在這裡寫了「不一樣的聖誕」系列,總覺得聖誕歌是可以不一樣的。關於不一樣的聖誕音樂,肚子裡的墨水差不多用完,所以今年只帶來一首「家喻戶曉」的「聖誕歌」- 達明一派的〈今天應該很高興〉。

在上年那篇〈不一樣的聖誕 by Wham!〉,寫到我那位「玩音響」的舅父,除了他那有僅的有三張英文 CD,帶領我聽外國音樂之外,另外最重要的唱片大概就是那幾張達明一派的黑膠唱片。舅父時常聽達明,我想是因為他們在 80 年代未的確很紅,聽達明,應該被列入是潮流分子。其實當時不懂得欣賞達明的音樂,只知道他們的〈馬路天使〉和〈溜冰滾族〉的 remix 是「焚」機首選。〈馬路天使〉和〈溜冰滾族〉的 remix 是來自《我們就是這樣長大的達明一派》這張新曲、remix 加精選的拉雜大碟的 side B,而〈今天應該很高興〉就是來自這張唱片的 side A。

對於〈今天應該很高興〉的印象,當時只覺很好聽,報紙就說寫這首歌的歌詞很有共嗚,大概在電視、電台達明因為也〈今天應該很高興〉所以拿很多獎。因為當時只中一二的程度,所以從沒有深究達明一派的音樂,直到好幾年後沒有跟舅父同住,自己開始買二手唱片,在信和中心的一角發現一張被人遺棄的《我們就是這樣長大的達明一派》CD,才重新「愛上」達明一派的音樂。

重新聽達明一派的音樂,十分「震撼」,才知道他們除了在音樂上的型式在 80 年代是「達成一派」之外,他們的歌詞同樣表現了一般歌手所不好觸及的題材。時為 87/88 年,因為十年後的香港將會由英國人手上回歸到中國,當時香港大街小巷的話題,盡是移民/不移民、移到民/移不到民。在潘源良筆下的〈今天應該很高興〉道出了當時那些不移民、移不到民或未移民一族對於他們已經移了民、移到民的親戚朋友在地球的另一方邊的感觸。「(在)某一個熱鬧聖誕夜、重見目前」,在自己一篇〈16 Years of Being Boring〉曾經寫道,「明哥在達明時代,潘源良筆下的〈今天應該很高興〉,更有像〈Being Boring〉般的意境」我十分欣賞潘源良筆下的意境,可以在短短幾句的歌詞,輕描淡寫地繪畫出一個時代的人和事,在 2007 年的今天,我想很難找到另一位作詞人可以跟潘源良相提並論。

難道我們在聖誕節除了唱 merry Xmax 和玩倒數之外,真是沒有其他事可以幹?

〈今天應該很高興〉達明一派

鬧市這天 燈影串串 報章說
今天的姿采媲美當天 用了數天 反覆百遍
我將心聲附加祝福 信箋寫滿 偉業獨自在美洲
很多新打算 瑪莉現活在澳洲 天天溫暖
望望照片 追憶寸寸 某一個熱鬧聖誕夜 重見目前
永達共大傑唱詩 歌聲多醉甜
秀麗伴在樂敏肩 溫馨的臉...
多麼多麼的高興
多麼多麼的溫暖 快樂人共並肩
今天應該很高興 今天應該很溫暖
祇要願幻想彼此仍在面前
我獨自望舊照片 追憶記往年
我默默地又再寫彷相見...

延伸閱讀:
不一樣的聖誕 by Belle and Sebastian
不一樣的聖誕 by Projekt - Excelsis ~ a dark noel
不一樣的聖誕 by Cocteau Twins
不一樣的聖誕 by Wham!
不一樣的聖誕 by Ryuichi Sakamoto
不一樣的聖誕 by John Lennon

2007-12-16

Jay-Z 也來「唱衰」美元,「唱好」歐元

我其實不多聽 Hip Hop,除了 The Public Enemy、Beastie Boys 和早期的 Cypress Hill之外,其他的我也不大喜歡,所以有關 Hip Hop 的新聞也沒有留意,但是一則來自《金融時報》有關美元貶值的文章〈Adjustment or affliction? Why the dollar's drop is failing to rebalance the world〉,提到現任美國 Hip Hop 巨星 Jay-Z 的 music video,卻令我相當感興趣。

Hip Hop 音樂的 music video 來來去去也如是:一個滿身 "Bling-bling" 的 rapper(通常是黑幫),坐在一架有如巴士般長度的 Mercedes-Benz 裡(亦可以是 Rolls royce),左擁右抱著十個八個擁有魔鬼身材的美女(通常是「溝」得很「白」的黑人), rapper 通常會伸出左手的中指和把右手以水平以下三十度角「插」向左手的方向(當然 rapper 正在 rap),在鏡頭的左右總是有幾十疊美元,有如「暴發戶」的「歌手」就在數銀紙。

Jay-Z 在他最新的 music video《Blue Magic》,雖然並未盡出以上的「情節」,但也有「數銀紙」這一幕。但Jay-Z 所數的銀紙很特別,不是一疊疊的一百美元、是一疊疊的五百歐元!再說一遍,是歐元!不是美元!根據匯率,1 歐元,就大概換到 1.48~1.45 美金,美元持續下滑,讓油價、金價飆升,不用看報紙也知道美金不再是強勢貨幣,如今連 Jay-Z 也在他的 music video 道出來,就連巴西模特兒 Gisele Bündchen 也說不收美元。大家不要以為事不關己,香港雖背靠中國,但貨幣政策是跟美元掛勾,所以美元貶值,香港也隨之貶值。以前我們北上大可放心用港元,近年來在國內的商人已經被拒收港元,就是二三十元那個的士司機也堅決不收港元!

忽發奇想,人民幣近年不斷升值,看來在可見張來有能力超「超美趕歐」未知那時候Jay-Z 會否在一架超長的「吉利」汽車內玩人民幣呢?

註:Jay-Z(原名:Shawn Carter)原來是 Hip Hop 界中最有錢的「商人」。他除了身為 Def Jam Recordings 和 Roc-A-Fella Records 的 CEO 之外,他更擁有美國 NBA 新澤西州球隊 Nets(網隊)、紐約 40/40 Club sports bar、Hip Hop / Urban 服裝公司 Rocawear(今年年初作價兩億美元出售給 Iconix Brand Group)。據 Forbes 估計,他的身家有 3.4 億美元,為「hip-hop Cash Kings」

延伸閱讀:
Forbes - Jay-Z Goes Bearish On The Dollar
BBC NEWS - Rapper Jay-Z dissing the dollar

2007-12-12

來自蘇格蘭的 Mylo

公司的外籍上司聽到我的手機鈴聲,不出三秒就認出是 Moby 的 Porcelain,我倆立即「相認」,並且開始細數大家喜愛的樂隊。可能因為他是外國人,而且有廣泛的音樂門路,他所提及的音有很多我也聞所未聞,他給我介紹了獲提名 2007 年 Grammy Awards 的最佳雷鬼專輯《Youth》的美國猶太人 Matisyahu 、Karl Jenkins 的中古 new age 音樂《Adiemus - Songs of Sanctuary》和來自蘇格蘭的 Electro House 音樂人 Mylo。

幾日後,這位上司竟然送我一張 Mylo 的《Destroy Rock & Roll》唱片,實在令人興奮莫名,他更笑道 Mylo 是他的同鄉 - 也是來自蘇格蘭的。之前未有聽過 Mylo 的名字,但對於〈Drop the pressure〉和〈Destroy Rock & Roll〉卻很有印象。現在才聽這張 2004 年的《Destroy Rock & Roll》,雖然好像有點過時,但事實上 Mylo 對於 sample 的取材有如 air 和 zero 7 般的流麗, 對於跳舞音樂的編排和起承轉合卻有如 Daft Punk 和 Fatboy Slim 般的熟練和「動人」,據說英國的《The Face》曾更把 Mylo 形容為蘇格蘭的 Royksopp。

我這等「都是聽 Daft Punk 大」的一群,對於《Destroy Rock & Roll》的點提作品〈Destroy Rock 'n' Roll〉,在概念上不能否認〈Destroy Rock 'n' Roll〉確是一首十分 Daft Punk 作品。如果我懂 mixing 的話,我定會把 Mylo 的〈Destroy Rock 'n' Roll〉和 Daft Punk 的〈Teachers〉混在一起,我相信當任何人聽到〈Destroy Rock 'n' Roll〉裡的那幾句歌詞「Michael Jackson, Prince, Bruce Springsteen,Tina Turner, David Bowie, Van Halen, Madonna...」定必想起 Daft Punk 的〈Teacher〉那幾句「Paul Jonson, DJ Funk, DJ Skull ?, DJ Rush, Waxmaster, Hyperactive, Kevin Carol, Bryan Wilson.. 」

至於〈Drop the pressure〉裡那種把 vocoder 人聲玩得出神入化的手法,在我眼內也跟 Daft Punk 在成名作《Homework》裡那種對於 vocoder 的手法同出一轍。其實,除了好像〈Drop the pressure〉和〈Destroy Rock & Roll〉較 groove 的作品,Mylo 也利用來自 70 年代的音樂做了不少很舒服、很 laid back 的作品如〈Valley of the Dolls〉和〈Sunworshipper〉。我尤其喜歡〈Emotion 98.6〉,因為〈Emotion 98.6〉令我想起 warp record 那玩舒情電子音樂的 Plone,實在很懷抱他們為冰冷的電子音樂,用很「innocent」方法帶來溫暖的感覺。

2007-12-09

Coldcut live in Hong Kong


由 HP 主辦的活動〈ART IN MOTION〉,請到 Coldcut 來港,身為 Coldcut 的擁躉立即飛身前往。期待 Coldcut 來港終於一嘗所願,當年 Coldcut 的〈Let Us Play!〉和 DJ Food 系列也曾是長期放在 discman 的唱片。當然 Matt Black 和 Jonathan More 的唱片品牌旗 Ninja Tune下的Hexstatic、9 Lazy 9、Amon Tobin、Funki Porcini、The Herbaliser、The Irresistible Force、Roots Manuva 也是心頭好。


Coldcut 出場前,先有 DJ Nu- Mark「露兩手」。他的 DJ set 稱為「Decks vs Toys vs Gadgets」確如其名 DJ Nu- Mark 除了玩 turntable 玩得出神入化之外,更用上很多古靈精怪的東西來作 sample 之用,有好像 Lego 的兒童玩具、有一個貌似 turntable 的 sampler 、有一個尺寸只有 CD 大的超迷你 turntable、一個只可用手指來打的迷你 drum set,更用上 Curious George 裡頭的馬騮仔玩具來打拍子。DJ Nu- Mark 的 DJ set 十分精彩,看 DJ Nu- Mark 實在是極盡視聽之娛,可以說是比起任何一年的 DMC 比賽也好看,當然 DJ Nu- Mark 的 DJ set 所用的「工具」是超出了 turntable 的定義。

Coldcut 出場玩了好幾首自家作品如〈walk a mile in my shoes〉、早期的作品〈Timber〉和 feature Roots Manuva 的新作〈true skool〉。〈true skool〉的影像很有趣,是不斷地 rap 的 Roots Manuva 大頭再加上印度歌舞電影裡常見的「大合跳」,很是諷刺。在玩過自己凡作品後,Coldcut 先後 remix 了 Run-D.M.C.、Cypress hill 的音樂和錄像。在已經 high 得不得了的時候 Coldcut 突然播出 Eurythmics 的 sweet dreams,當下被他們嚇壞,在未及思索 Coldcut 的 dj set 為何會加上 80 年代音樂之際,音樂和 music video 更在不知不覺之間接上 New Order 的 Blue Monday!


在大玩 80 年代音樂之後,Coldcut 已令全場進入瘋狂狀態,在差不多encore 前玩了好幾首 jungle、drum n' bass 和 bigbeat 作品。錄像不段剪裁了Tony Blair、George Bush 和美國歷任總統對反恐的「指控」的片段。

Coldcut 的 encore 絕對是全晚的高潮所在。Coldcut 以 DJ Shadow 的〈Organ Donor〉作開端,背後的 video 則是用上自家發明的 VJamm software 用把片段 loop 來 loop 去。緊貼的〈Organ Donor〉「竟然」是 Rage against the machine 的〈killing in the name〉,場面立即由一個 Electronica 的表演變成 rock concert,全場大唱「And now you do what they told ya」,並且瘋狂地 jump up。最後 Coldcut 又再 180 度出乎意料地播出 House of pain 的〈jump around〉此時全也跟著 rapper 的「呼籲」Jump up, jump up and get down!台前的人群更瘋狂地你推我撞,情況頗為混亂,但氣氛卻極度高漲!

2007-12-02

Miss World

中國佳麗張梓琳大熱勝出第57屆世界小姐,令我想起一首 grunge 年代火紅的樂隊 Hole 的〈Miss World〉和那受盡是非議的女主音 Courtney Love。Courtney Love 是誰?就是 Kurt Cobain 的太太,而 Kurt Cobain 就是 grunge 年代最重要的樂隊 - Nirvana 的主音和靈魂人物。

在聽 grunge 的年代,除了 Nirvana 之外最喜歡的就是 Hole、L7 和 Smashing Pumpkins。十分喜歡 Courtney Love 那種爛泥一般的聲音,有時覺得爛的女聲如 Hole 的 Courtney Love 和 L7 的 Donita Sparks,有時覺得女聲比男聲更有破壞力。

〈Miss World〉一曲是來自 1994 的《Live Through This》大碟,據說 Kurt Cobain 也參與了《Live Through This》不少的和音,在大碟內凡的另一首〈Softer, Softest〉可以聽到 Kurt 的聲音。至於〈Miss World〉的歌詞和當年的 grunge 音樂一脈相承,都很負面。〈Miss World〉甚至是有自毀傾向「I'm miss world, somebody kill me,Kill me pills, No one cares, my friends ...Now Ive made my bed, Ill lie in it, Ive made my bed, Ill die in it, Ive made my bed, Ill cry in it, Ive made my bed, Ill lie in it」通通也是負面的,相信在今時今日保守和政治要正確的社會,沒有人會接受這樣的歌詞,我也不希望有這樣可憐的世界小姐。只是耳朵發洩一下就好了。

2007-11-30

Did you know? shift happens...

如果你有看過 Thomas Friedman 的〝The world is flat〞《世界是平的》,你大概會知道在美國人眼中,在「世界正被抹平」後,新興國家如中國和印度對於美國人的威脅是多大。正如在《世界是平的》的書有以下一句話:「小時候我常聽爸媽說:『兒子啊,乖乖把飯吃完,因為中國跟印度的小孩沒飯吃。』現在我(Thomas Friedman)則說:『女兒啊,乖乖把書唸完,因為中國跟印度的小孩正等著搶你的飯碗。』」,其實歸根究底一切令全球化加速的動力也是來自互聯網,如 Netscape 的誕生、工作流軟件、開放資源碼、外包、岸外生產、沃爾瑪便的供應鏈、資訊搜尋,有那樣不是跟互聯網有關?無疑我在看過《世界是平的》也有點愕然 - 完來世界「已經」是平的,資訊科技和互聯網的發展已經把歷史書上世界的定義改變得體無完膚。



當在全世界人也「發現」世界已經是平的當兒,身為美國科羅拉多州 Arapahoe High School 的 Director of Technology 的 Karl Fisch 在 2006 年的 8 月為他的學校寫了一個「簡單」的 power point -《 Did You Know?》本來是只是為了引導老師們如何好好利用校園那兩百多台新電腦和解說一下目前教育界的技術發展和趨勢。在 power point 內 Karl Fisch 從書籍(包括 Thomas Friedman 的《世界是平的》)、互聯網和政府資料中引用了大量的數據和事實,誰知及後引起很大的回響。在公司的 meeting 看到《 Did You Know?》令我楞了一整天。作者提出了 shift happens,因為在全球化、資訊科技的發達和互聯網的發展不斷改變了人的交往、經濟活動和知識的傳播,「we are living in exponential times」,因為資訊科技和互聯網,現在我所接觸的一切正以幾何級數轉變,youtube、facebook、myspace、blackberry、google...所有我們身邊的事物不斷在演變...Karl Fisch 本來是說美國人為極速轉變而作準備,一百年前領導世界的是英國,正如中央電視所拍攝的「大國掘起」所說,領導世界的國家不斷轉變,美國也不會永遠領導世界。但 Karl Fisch 所提出的正正是全世人也面對的事實,在一切也 shift happens 的時代,所有人也要不斷求變而去適應現實,現在大學所教授的科目,有很多是近十年才成立的,Karl Fisch 引用了愛因斯坦的一句話「We can't solve problems by using the same kind of thinking we used when we created them」,Karl Fisch 提出一個令人思索的問題,我們如何教育我們的下一代,令他們能夠在廿一世紀成功呢或不落後於人呢,我們的教育制度如何教授那些尚未存在的技能給那我們的下一代呢?

現在我們看到的版本是由 XPLANE 公司,在 2007 年重新整理,Karl Fisch 所提出的問題加上貼切的 motion graph 和柔和的 ambient 背景音樂,令整個 presentation 甚具啟發性,引導人走另一個境界去思索 shift happens 的時代,世界是平的嗎?不,世界是一條幾何級數的曲線,Did you know?

2007-10-15

Cristina Branco

對葡萄牙的 Fado 情有獨鍾始於 Wim Wenders 的 Lisbon Story《里斯本的故事》,所以情迷 Madredeus。在上年的這個時候還在抱怨 Madredeus 只到澳門沒有來港。幸好今年的《地中海藝術節2007》找來「葡萄牙目前最炙手可熱的 fado 改革派新星 - Cristina Branco」。

其實對葡萄牙的音樂除了 Madredeus 之外則全無認識,要不是《伊莎貝拉》也不知道 Mísia 在葡萄牙紅得火熱,而且早在 2001 年的香港藝術節已經來港。又,要不是今年的《地中海藝術節2007》找來 Cristina Branco,也不知 Fado 世界之大,而且百聽不厭。在 youtube 試聽了好幾首曲目便走去買票了。

地中海藝術節2007 - Cristina Branco
20.10.2007 (星期六) 8pm 〈爆滿〉
21.10.2007 (星期日) 8pm 〈加場〉
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380 $300 $200 $120

2007-10-12

Radiohead 的新唱片是音樂人的彩虹?


早己知道 Thom Yorke 是言行大瞻的人,早在幾年前還未有人提 climate change 的時候,他已經在《 dazed and confused 》大談特談。對唱片工業的不滿,Thom Yorke 又怎會不聞不問,隨著 Radiohead 跟 EMI 的合約完結,Thom Yorke 高呼著「I'm alive」並帶領著 Radiohead 的成員由黑暗唱片工業走向真正屬於音樂人的彩虹。

Radiohead 的新大碟《In Rainbows》暫不會由任何一間唱片公司發行,所以也不會在各大唱片店發售。如要「購買」《In Rainbows》就要到 www.inrainbows.com。如 Radiohead 在 inrainbows.com 所說:「

Radiohead have made a record.
So Far. It is only available from this website.
You can pre-order it in these formats:
Discbox and download.」

《In Rainbows》只可在他們的網上下載。Radiohead 提供了兩個唱片版本:純粹下載和特別版本郵購,有趣的是下載版本的價錢是由買方提出「Its Up to You」,價錢「由你出價」再加上少許的信用卡費用就是大碟價錢了。特別版本郵購包含了《In Rainbows》的 CD 版、一張含有相片的加強版 CD、兩張十二吋的 HEAVYWEIGHT 黑膠和硬皮精裝歌詞書,另外再附加歌曲下載。

說 Radiohead 是由黑暗唱片工業走向真正屬於音樂人的彩虹,因為在所有人習以為常的唱片工業裡,音樂人往往只能分享到百分之十五的利錢,其他的利潤都給作為中間人的唱片公司、發行商、零售商所分掉。如果像 Radiohead 那樣包辦了所中間人的角色,不但可賺取所有的利錢,也不用看唱片公司的眼色,又沒有經理人對於市場接受程度的煩惱,更加不用因為合約所限而要「三年抱兩」,而影響音樂創作。如果《In Rainbows》的行銷成功的話,這種「直銷」模式可謂向固有唱片工業敲響了警號。當然,要是沒有 Radiohead 那樣的名氣,又怎能有這麼大的勇氣呢。

延伸閱讀: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Radiohead Shaking up the recording industry, with success
Raidohead 的唱片網址: In Rainbows

2007-09-07

Luciano Pavarotti (1935 - 2007)

我想,我跟很多二字尾三字頭的「後生仔」一樣,當年也是因為三大男高音唱得街知巷聞,再加上明珠台又直播又重播而認識 Luciano Pavarotti。我不曾擁有 Pavarotti 的唱片,只是圖書館借過《3 Tenor》來聽,當中最有印象的也是那首 Puccini 的〈Nessun dorma〉和另一首 Eduardo di Capua 的〈O sole mio〉。所有當看到 Paul Potts 在 Britain's Got Talent 用〈Nessun dorma〉參賽和《Bend It Like Beckham》那一幕超慢鏡足球用〈Nessun dorma〉作背景音樂的時候,我也不其然念念有「詞」。


Pavarotti 的唱片我只有十四分之一張,就是由 U2 加上 Brian Eno 的那張「沒有電影的存在的原聲大碟」 - 《Passengers: Original Soundtracks 1》。在這張唱片裡,我通常會不斷重複 Bono 和 Pavarotti 合唱的〈Miss Sarajevo〉,這首感人的「薩拉熱窩小姐」曾一度成為我的至愛,不知是因為 Bono 的感性、 Brian Eno 那淡淡然的 ambient 音樂、Pavarotti 那溫柔又雄渾的歌聲、還是因為南斯拉夫的薩拉熱窩那令人悲痛的背景,我對〈Miss Sarajevo〉裡的 Pavarotti 總是念念不忘。

2007-08-29

High&Dry exhibition 31/08/2007

High & Dry 是一個多媒體展覽的名稱,由本地著名的藝術工作者、設計師、攝影師、電影工作者及音樂人組成以展示具香港本土特色的街市面貌。此展覽將於8月31日假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開幕,並開放予公眾參觀,費用全免,展出日期為2007年9月1日至9月30日。

街市
香港現時仍有十個濕街市, 主要供應新鮮食品及提供廉價的日常用品服務。正好對衡超級市場過份包裝的局面。總而言之, 傳統街市是由獨立的店主及小販管理, 有些甚至自六十年代營運至今。有些街市 (包括中環濕街市在內) 已營運超過100年 - 確實是朱羅紀年代至今的香港古蹟片段。

傳統街市使整個地區瀰漫著動感、活力及社區凝聚力。再者, 街市通常都是位處公眾範圍而非安置在一座樓宇內, 旨在使更多人們參予其中。街市除了成為本地及國際電影製作、攝影、音樂錄像及電視廣告提供高質素的佈景外, 也是遊客的必遊觀光點。《盜墓者羅拉第二集》及《火拚時速第二集》等電影均取材自本地街市, 使街市成為不可或缺的香港文化特色。

High & Dry 展覽會開放時間
由2007年9月1日至2007年9月30日
星期一至星期日
上什10時至下午6時

地點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香港西營盤西邊街36A後座

High & Dry 展覽會開幕 Party
星期五, 2007年8月31日
下午7 時至下午12 時

開幕 Party 的 DJ 陣容如下:
Simon Pang, Ray Dollars, Taku Hirayama, Totti, Romantic Eddie, MC Grey Goose

VJ 則有 Archetype 擔任

如欲查詢更多其他有關此項活動的詳情請到:
www.highanddry.com.hk

2007-08-23

the view @ H&M

正如在 Zara 買不到稱身和稱心的衣服,在 H&M 翻來覆去也只是找到唯一一條純黑色的褲子,那些 t-shirt、便服總是不合心水。雖然 H&M 的衣服不合眼緣,但 H&M 的 background music 則合心水。

H&M 的 background music 通常也是一些不知明的西歐音樂,但偶爾也有一些「熟口熟面」的英倫音樂,印象中也曾在 H&M 聽到 Jarvis Cocker 的新歌。正當在 H&M 內「遊魂」之際,頭上的揚聲器竟然傳來 the view 的《Wasted Little DJs》,興奮莫名!

因為聽到 the view 而興奮,皆因這四名小伙子的風頭確是一時無兩,而且年輕有為(平均年齡才19至20歲)。他們的第一張 single《Wasted Little DJs》才在 2006 年 8 月推出,已經勇奪 Shockwaves NME Awards 2007 的 Best Track of the year 和 NME Track of 2006 的第九位;大碟《Hats Off The Buskers》在三日內買了 58,000 張,随即在該星期當上 UK album charts 第一位。

相信 the view 的成功當然多少來自 NME 的力薦和監製 Owen Morris 的名氣(Owen Morris 曾為 Oasis 監製《Definitely Maybe》、《(What's the Story) Morning Glory?》、《Be Here Now》和 The Verve 的《A Northern Soul》),但 the view 的音樂的確是有朝氣、夠青春、又攪笑。好像《Wasted Little DJs》那幾句完全不知道是甚麼語言的歌詞「Astedwae ittlae ejaysdae」,原來是用所謂的 pig latin 「兒童黑話」所組合而成。Pig latin 是一種英語語言遊戲,把那些字的子音、母音開頭發音改變。就好像我們在中學時期,有系統地「亂」把一些字詞的發音改了,然後那來講笑。經過發音的改變,原來「Astedwae ittlae ejaysdae」,就是歌名「Wasted Little DJs」,你說好笑不好笑。初生之犢不虎,《Hats Off The Buskers》在不用瞻前顧後和沒有畏首畏尾的情況下,令人聽得份外輕鬆、份外舒服。

Astedwae ittlae ejaysdae
They're the cleverest blonde we ken.
Astedwae ittlae ejaysdae
I wish everybody danced like them.

2007-08-18

Travis 那條自私的牛仔褲



無意中在 channel [V] 看到 Travis 第五張大碟《The Boy with No Name》的新 single〈Selfish Jean〉,立即愛上。不論你有沒有聽過 Iggy Pop 的〈Lust For Life〉,當聽到那輕快的節拍,相信必定即興奮起來,對音樂有過敏反應的人「如我」更會手舞足蹈。〈Selfish Jean〉似〈Lust For Life〉?原來 Fran Healy 在寫〈Selfish Jean〉的 demo 時,根本就是用上〈Lust For Life〉的 drum intro 來...〈Selfish Jean〉的 mv 更是一絕!猶如自拍video一樣,一個定鏡直落,由 Demetri Martin 穿上十幾件印有歌詞和圖案的 t-shirts,隨著〈Selfish Jean〉的歌詞和意思,一邊跳一邊除,除到一半更有人在送上曲奇和水,又有警車聲音,夠好笑。據說已經有人仿照 mv 內的 t-shirts 來買錢了,我實在很喜歡「Aaaaaaaaaaaahhh... Selfish Jean」那件 ...



其實來自《The Boy with No Name》的第一主打〈Closer〉,也十分好聽,不斷重複的那幾句「closer, closer, Lean on me now, Lean on me now」聽得人心窩。那 music video 也是好看,尤其在後段超市經理由 office 走出來看看外面為甚有音樂聲的一段。經理一推開門,音樂便 fade out 然後變成 music box 和 ti ti ta ta 的聲音,更是整過 music video 的高潮所在。這個在 supermarket 所拍的 music video ,不禁令我強烈地想起 Sean Ellis 電影的《Cashback》。

2007-08-06

婚宴上的小禮物

去過「飲」的人也曾經收過型型式式的「小禮物」。但我和太太也十分抗拒那些所謂的「小禮物」,總覺得那些甚麼果醬呀、筷子呀、相框呀、巧克力、小擺設‧‧‧都只是那些金都商場和「印貼」商人所虛擬出來的「必需品」。正因為我和太太也不希望成為商人的點心和跌落消費主義的圈套,所以在籌備婚禮時從來沒有想過「買」甚麼「小禮物」。

沒有「買」現成的「小禮物」,換來的是我和太太的另一份心意 - 一張我們親自提撰寫的心意咭。當然,心意咭的封面是我倆的結婚相。找了做設計的好友為我們攪印刷和排版;我和太太各人寫了一段文字;找了兩張尚算是最好看的結婚相;朋友把兩張不同色系的相片套上一金一銀的封套,於是我們的「小禮物」就是兩段文字,再佩上兩張不同的結婚相、兩個不同的封套和兩款不同的排版。


領悟愛

「戴上鑽石介指,細說我們願意…」

很不容易走到人生的另一階段,曾聽說『愛情的最高境界是能經得起平淡的歲月!』今天是我和 Sunny 的大喜日子,今天我倆在所有家人、親友和好朋友前許下堅定的承諾,信守為對方作出一生的承諾 : 互相不放棄、不背叛、包容、理解、相愛……就這樣攜手一生。

回顧過去這幾個月的婚禮籌備,在這裡我要感謝很多人,首先是我的爸爸、媽媽、家翁、家姑,多謝您們無微的照顧和無私的付出,同時亦感謝您們養育之恩。 其次是我倆的親朋好友,有著您們的祝福和支持,帶給我倆無限的歡欣和喜悅。 最後亦多謝各方好友,衷心感激您們為我倆的婚禮分擔了很多工作,使我倆的婚禮能夠順利舉行。


交流、信賴和珍惜

有人說「結婚是愛情長跑的終結」,我不認同;我倒認為,結婚才是愛情長跑的開始。我相信愛情是經歷長年累月的洗練,由兩人互相交流和信賴所打磨而成。我相信愛情是需要兩人在相處上和而不同又互相影響對方,可以給予無條件的信賴又沒有猜疑才能成事。雖然交流和信賴不能量化,只能心神領會,但我感到十分恩惠,因為我找到一個可以和我甘苦與共,互相信賴並可互相交流的伴侶 ─ Angel,所以這段愛情我必會好好珍惜。

另外使我感到恩惠的是在整個婚禮籌備過程之中,我深切領會到爸爸、媽媽、外父、外母、身邊朋友和同事的愛和關懷。原來身邊的人為我們的婚禮慷慨地付出、為我們的婚姻雀躍、為我們的未來祝福。我會好好的珍惜,在此向您們衷心道謝。

2007-07-17

我會做好佢老公


成為了人家的老公剛好一個月。

在過去的幾個月,
籌備了一個有生已來最大的 project;
經歷了一個人生重要的 mile stone;
度過了一個出來做事之後最長的 long vacation。

在婚禮當日,
接受了很多親朋戚友的祝福和道賀;
感激了兄弟姊妹的大力幫忙;
接過了一個我最尊敬的音樂人送來的禮物
多謝了爸爸、媽媽、外父和外母的養育之恩和惜心栽培;
娶了一個我最愛、對我最重要、集美貌與智慧於一身的賢妻。

以下不是一個口號,而是我一個真真正正會實踐的承諾:

我會做好佢老公。

2007-04-20

Live From Abbey Road @ ATV & "REVOLUTION" indies party @ POP bites

上星期六路過 SOHO 的奧卑利街,碰巧有發現一間新食店 POP bites 的 grand opening,據知 POP bites 是一間提供亞洲食物 take away 和西式糕點的小店。 (他們的 cake 很好味!) 聽見店內大播英倫音樂,原來黃志淙是當日的音樂攪手,當日的 theme 為 Live From Abbey Road,志淙除了播放當年 Beatles 在 Abbey Road Studios 音樂錄像之餘,更請來 Ketchup 唱了好幾首 Beatles 的音樂。(原來在現場聽 Ketchup 是很爽的一件事)

當日的 theme 之所以為 Live From Abbey Road,是因為由四月十六日開始,在國際台逢星期一晚上八時播放一套由 Channel 4 製作一連十二集名為 〈Live From Abbey Road〉的節目,而該節目請來不同類型的音樂單位來到 Abbey Road Studios 演出,的第一集的音樂單位嘉賓是 Paul Simon、Corine Bailey Rae 和 Primal Scream,回歸原始搖滾 Primal Scream 實在聽得人心養。在下星期的〈Live From Abbey Road〉更有 kasabian,不得了!

POP bites 除了是新的食店外,更是新的音樂聖地。由四月二十一日開始,在 POP bites 會有由黃志淙發起的 the Indies Party "REVOLUTION"。大家還記得十多年在同地方所攪的 “supersonic”、尖沙咀彌敦道的 music union 和數年前仍在尖東的 chemical suzy 嗎?"REVOLUTION" indies party 的頭炮,黃志淙請來好友 Alok、Ben、Ken、Tom 來助陣,不分甚麼類型音樂或音樂類型,由 Indies 玩至 Pop、Brit-Rock 至 Brit-Pop、Post-Punk 至 Post-Rock、New Romantics 至 Electronica、New Wave 至 Grunge … 除此之外,當晚更有 Arctic Monkeys 的新大碟《Favourite Worst Nightmare》的 preview、MV 和 EPK 觀賞,還有 Arctic Monkeys 的 CD singles 和 posters 抽獎.....

無償廣告:

"REVOLUTION"

starting 21, April 2007
every SAT 8-12pm
Pop Bites - 3-5 Old Bailey St @ SOHO

Live From Abbey Road
starting 16, April 2007
every Mon at 8pm
ATV World

2007-03-06

Muse live in Hong Kong 後記


大概在 01 年的時候,一位走在英倫音樂時代尖端的好友 A 向我介紹了 Muse 的《Origin of Symmetry》,自此便對 Matthew Bellamy 那磁性迷人的聲音念念不忘,也給他那充滿張力的結他 solo 和旋律優美的編曲所迷倒。得知 Muse 會來港獻技,心裡早已把錢包內的六百八十大元出去,誰不知好友 A 送來一張免費的入場券,一同前往,實在萬分感激。

Muse 先以新大碟《Black Holes and Revelations》的〈Take a Bow〉在開場曲,在強勁的 electro 音效和節拍底下,向期待已久的樂迷示好,同時亦歇示了是日的演出將以《Black Holes and Revelations》的音樂為主。接著就是本應為強勁由 bassline 作 intro 的〈Hysteria〉,但阻礙於音響太差的關係,本來是 distorted 的 bassline 聲音被差勁的音響扭曲得不堪入耳 !另不知為何,總是覺得穿上西裝外套,留有「蝦餃鬚」的低音結他手 Chris Wolstenholme 很像英國電視劇 the office 裡面的 Ricky Gervais。雖然音響强差人意,當晚的第一次全埸大合唱卻出現於 Matthew 高呼「I'm breaking out, Last chance to lose control」的時候。及後接著的是自己認為是 White Zombie 加 Scissor Sister 的〈Supermassive Black Hole〉,依舊由強烈的工業噪音和鼓擊作引子,但可惡的是 Matthew 那本應妖野的嗓子因為音響太差,而完全聽不到!

到了《Absolution》的〈Butterflies & Hurricanes〉,Matthew 首次放下結他走到鋼琴前彈奏那段有如《黄河協奏曲》般激昂的鋼琴 solo,這首歌的編曲實在令人窩心。接著是來自《Origin of Symmetry》的舊作〈New Born〉和〈Citizen Erased〉,在大銀幕下看到 Matthew 如何瘋狂地玩弄那閃爍的銀色和彈出〈New Born〉的結他 solo,不但叫人看得熱血沸騰,再加上他落力的叫喊,更使人的腎上腺素推至頂點。初聽〈Citizen Erased〉十分生疏,但當唱到「Open-minded, I'm sure I used to be so free」,記起了。〈Hoodoo〉好像是換了木結他。當奏出〈Apocalypse Please〉不自覺地把注意力聚落在 synthesizer 的效果和 Matthew Bellamy 的假音。另一高潮就是來自翻唱 Nina Simone 的經典 ballad -〈Feeling Good〉,Matt 不但了溫柔地用鋼琴彈出 jazzy 的伴奏和用上「大聲公」唱出那段「Dragonflies out in the sun, You know what I mean, don't you know...」,他更在唱完「And this old world is a new world and a bold world for me」的那個停頓位,突然「人工」地自己向自己灑上「人造雪」!那個特別效果簡直是技驚四座!lo-tech 至極!

終於等到來自第一張大碟《Showbiz》內的〈Sunburn〉,單看 Matthew 那段高頻率的結他 solo 已是心滿意足。緊接著的〈Assassin〉那猶如 Pantera 般的 Thrash metal 引子不但令全埸 jump-up ,在前排更有人大玩 diving!〈Starlight〉是來自《Black Holes and Revelations》的「飲歌」,全埸繼續 jump-up,並且大合唱。再緊接著的〈Plug in Baby〉,更加是本人心水之中心水,自己差不多進入忘我境界,只懂跟隨全場再度大合唱「My plug in baby, In unbroken virgin realities, Is tired of living oooh」。

在安歌部份,而甜蜜的〈Soldier's Poem〉開始,台上的只有黑色的佈景和柔和的燈光、台下的樂迷全部高舉開了 backlight 的手機,全埸感人而溫馨。其後就是而 slide 結他作了很長 intro 的〈Invincible〉,全場大合唱「And tonight we can truly say, Together we're invincible」加上銀幕大特寫 Matthew 的結他 solo,令人想起十多年前 Seude 在灣仔伊館唱〈two of us〉的情形。〈Time is Running Out〉全場再度大合唱「You can't push it underground, You can't stop it screaming out, How did it come to this? Oooooh」我真正感受到全場也是 Muse 的忠實粉絲。完場的一曲〈Knights Of Cydonia〉,不知從那裡放出巨型白色氣球,更把高漲的情緒推至頂點。想不到 2007 年看的第一個演唱會如此精彩,想不到比想像中更好看。

2007-02-21

初四啟市


每當農曆新年,商店通常也會在歲晚關門作息。店子的門外通常會貼上一張「恭賀新禧」的「告示」,以告知放假的長短和何時開市,是為香港農曆新年街上的特色之一。

從前印刷的海報不普遍,店子會找「寫大字」人為其寫上「告示」,「大字」都是字體端莊、氣定神閒,那些書法時而用上黑色的水墨,又或用上金色,也流行灑上金粉代替書法增添氣氛。除了找人寫,也有親自上陣,即席揮毫,或用毛筆墨水也有用上水筆,但字體少見往往難跟那寫慣「大字」的相比。當然,除銀行免費派發的印刷海報日漸普遍,商號也取其便利,草草在海報寫下「初四啟市」罷了。

每想到香港農曆新年好些街上仍然保留著這些特色,便令人擔心香港的近年的都市化、商場化要把本土的特色洗刷掉。試問在那些冷氣開放、年中無休的大型商場,有多少商店在歲晚作息?又有多少在門外貼上「大字」告示?香港的街道特色、節日特色是不是愈來愈少見?香港的大街小巷是不是正在給都市化、商場化所淹沒?為甚城規會總是立志破壞原有社區的運作,總是把利益輸送給大地產商而莽顧市民的感受?利東街絕對不是唯一的例子,中環的嘉咸街、卑利街、觀塘和衙前圍村在不遠的將來城規會和地產商的點心,眼見一個又一個具本土特色的地區要倒在推土機之下,難道香港真的要發展成 Fritz Lang 所描述的《大都會》?

2007-02-18

豬年聽吹氣飛豬

年宵市場的吹氣肥豬、吹氣豬腿買得成行成市,令人想起一張也是用吹氣豬來作封面的經典唱片 -- Pink Floyd 在 1977 年出版的《Animals》
Pink Floyd 的飛豬當然不是年宵市場那些「資本家」的產品,但年宵市場那些「資本家」的靈感是否來自 Pink Floyd 的吹氣飛豬,卻不得而知。Pink Floyd 那隻四十尺長,在 Battersea Power Station 上空「盤旋」的飛天豬氣球,其實是用來諷刺那高高在上的「資本家」(upper class),在監視「工廠」內的工人(working class),據說概念是來自奧威爾George Orwell)的《動物莊園》(Animal Farm)。

其實唱片封面上的飛豬是用人工方法合成的,因為拍攝工作一波三折。第一日,天氣不錯,但沒有放飛豬上天、第二日,飛豬在拍攝時突然被大風被吹到老遠,有機師在四千多呎上空的下發現飛豬,令希斯路機場一道停止服務、第三日,飛豬成功放上,但天氣又太差。

經常惡搞的 The Simpsons 也放了隻吹氣飛豬上天...

延伸閱讀:
上年的年初一 - 狗年聽賽狗

2007-02-15

不合格的 Oasis 歌迷

我絕對是一個不合格的 Oasis 歌迷,手上只有《Definitely Maybe》、《(What's the Story) Morning Glory?》的唱片和一盒《Oasis live by the sea》的 VHS。自問對 Oasis 的熱愛,早在《(What's the Story) Morning Glory?》和一片 Noel 和 Liam 的對駡聲中冷卻了。多年來給自己一個借口就是,95 年 8 月那一場 Oasis 和 Blur 的世紀單曲大戰,我是站在 Blur 那一邊的 - 因為〈Country house〉實在好聽又新奇。所以《(What's the Story) Morning Glory?》之後的唱片我再沒有買、《Definitely Maybe》的十周年 DVD 也沒有、Oasis 兩度來港的演唱會我一而再地「錯」過了、 但是竟然連早前肥樹那個驚為天人的 Oasis 展覽我也再三「錯」過了...但多得肥樹在他的blog播放了這首我從未聽過的早期作品〈Whatever〉,竟然重燃對 Oasis 喜愛。

這首〈Whatever〉是在 94 年尾推出的單曲,正值《Definitely Maybe》和《(What's the Story) Morning Glory?》中的真空期,〈Whatever〉不但擁有 Oasis 那一貫的流行旋律,更配上 London Session Orchestra 的弦樂合奏,實在教人愛不釋手。現在〈Whatever〉已經進佔了我最喜愛的 Oasis 作品,跟〈Live Forever〉和〈Married with Children〉齊名,竟然把〈Wonderwall〉、〈Champagne Supernova〉和〈Don't Look Back in Anger〉比下去。

2007-02-02

星期天,午時,利東街,盛世再現!



轉載自香港獨立媒體: H15超哥口諭:二月四日,午時,h15網絡重現!利東街購物許願!

二月九日是城規會審議市建局就利東街h15規劃申請的日子。換個簡單的講法,那是一個生死存亡之日,市建局的申請當天若獲城規會通過,劊子手推土機當晚便立即可以開動,把利東街中間的唐樓群鏟個清光!

大事當前,h15的街坊希望重現幾十年以來利東街車水馬龍的盛況。故他她們謹訂二月四日星期日,午時(約十一時至一時)時份,把一起生活幾十年的街坊舖戶都喚回利東街。屬商戶的就做些小買賣,屬居民街坊的便放放風箏拋拋寶碟,務求展現這社區原來的生命力。四方友好當然也歡迎親身來到利東街,感受感受這種貨真價實的社區網絡社區特色。

H15關注組正式宣傳稿:


城市規剖劃委員會訂於2月9日聆訊市建局的「掩耳盜鈴」利東街重建發展方案。

此次聆訊關係重大,決定市建局的「掩耳盜鈴」方案可否撤底摧毀整條利東街以興建商場、高層住宅及大型停車場。

適逢今個星期日(2月4日)立春,H15關注組誠邀各位舊街坊及關心利東街與香港市區重建的朋友、老師和同學齊集利東街上,一起寫下來年豬年有關利東街的祝願,貼到利東街上。到時並會有放風箏及拋祝願寶碟。

日期:2月4日(星期日)
時間:上午11時正
地點:利東街


請廣發此活動訊息給各方朋友、同學。謝謝。
今個星期日上午利東街見!

2007-02-01

論寫音樂

毫無疑問,音樂是很難寫的。音樂是抽象的頻率和共震,試問又怎能用文字(文本)來表達?所以寫音樂的人就要借用歌詞、音樂類型和相近似作品來激起「讀」者的聯想。但一個弔詭的問題是,如果用以上的方法寫音樂,對於一個“不懂歌詞(語文方面)、不懂其音樂類型、又不懂其相近似的作品的「讀」者,那些關於音樂的文字(文本),豈不是失去其原意和功能?這是不是『說不到音樂的本身』?

我認為,寫音樂是應該從作者聆聽音樂後所產生的「感覺」出發。雖然「感覺」也是抽象的,每一個人對同一首音樂的感覺也有不同,但音樂最神奇的地方就是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覺」。感覺可以包含很多原素,可以是個人的經驗、可以是社會的轉變、可以是樂理上的推敲。如果只是偏重歌詞的剖析、音樂類型的歸類、相近似作品的比較,則未免有點粗疏和膚淺。

看過並不多寫音樂而又寫得好的書,但 Nick Hornby 的《31 Songs》確很能做到「寫音樂」這點。他可以因為 The Avalanches 的 "Frontier Psychiatrist",而寫到 sampling 和 cut and paste 對當代音樂創作不在再由五線譜出發的影響、又寫到 Royksopp 的音樂流行到「上」至 Startbucks,「下」至超市也大播特播的社會的現象。在看過《31 Songs》後才發現原來音樂是可以這樣寫的,也曾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寫音樂,但總是力不從心,希望有日可以做到這點。

延伸閱讀:
Dosss Corner - 目錄式
Penguin - Nick Hornby 31 Songs

2007-01-31

台北有個寶藏巖

上月到台北旅遊,碰巧十月號《誠品好讀》以〈我城,台北踏查9種〉為題,「...透過這個專題,開發新的路線、新的觀察方法,來認識台北...」,內?的〈台北城市地圖〉實在管用,加上幾章〈品嚐台北〉、〈聽見台北〉提供了很多「可觀性」很高的地方,剛好填補了《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的「過時」。跟隨地圖上的地方在網上尋找,給我找到一個很有趣的地方 -- 寶藏巖。

以下是在維基自找到有關寶藏巖介紹:
『寶藏巖此一地理名詞所代表的是寶藏巖廟及其週遭所組成的聚落。也就是福和橋下與汀州路所圍成的地區。該地除了擁有俗稱觀音亭的寶藏巖寺市定古蹟之外,另該廟附近涵蓋的違章建築所形成的歷史聚落,亦現行台北市定歷史建築,名稱為寶藏巖歷史聚落。而該歷史建築所引申的廣義地理名詞,則指依山而造的違建集合而成的小鄰里社區。在自然地形上,北倚靠觀音山(舊稱拳頭山)南望新店溪,是一個半封閉的區域,過去對外僅靠一條道路與外界聯絡,就是今日汀州路三段230巷。也就是如此隱而不顯的地理位置,它保留了它的寧靜,但也成了都市中遺忘的角落。
讓寶藏巖社區獨特建築留存的主要關鍵,是台灣大學城鄉研究所(全名為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該所從1997年9月開始參與公園的設計與協調並組成「寶藏巖社區工作團隊」。該團隊於1997年起持續遊說行政部門,希望將寶藏巖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指定為可免為拆除的「歷史聚落」。雖然歷經2001年底拆除臨水區部分住宅的挫折(2000年10月31日 颱風「象神」令16、18弄地區房舍嚴重淹水。) ,不過終於2003年獲得台北市政府保留其餘建築物的承諾。2004年2月,台北市古蹟暨歷史建築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認定寶藏巖歷史聚落為“歷史建築”

2004年起,各地藝術家進入仍多有台灣老兵居住的該社區,在其荒廢空屋及開放空間展開各項藝術活動。最為著名的就是美國紙藝家艾婕音(Jane Ingram Allen)發起「藍色的河流」地景藝術創作計畫。也因為其特殊景觀與相關活動,2006年初,不但台北市政府積極籌畫「寶藏巖行動藝術村」活動,著名媒體《紐約時報》還將寶藏巖列為台北市最特殊的景觀之一。2006年六月底,知名邊緣性格藝術家吳中煒進駐寶藏巖,並以『社會運動即為行動藝術』為概念,進行一連串行動。』(目前關於歷史聚落之保存、社區未來之設計、居民之安置,尚在規劃研擬之中。)

其實台灣的寶藏巖有點像香港的大磡村(大磡村已經於 2001 年 2 月12 遷拆),大磡村和寶藏巖同樣是一些違建集合而成的小鄰里社區,據說當年政府計劃把大磡村改建成現代的環保屋村,被認為能從中圖利。大磡村的舊址位於鑽石山(即荷里活廣場)和新浦崗之間對出的一塊「空地」,曾經是混集原居民和新移民木屋區,還曾經與邵氏片場為鄰,有好些著名食肆,形成一香港獨特的社區。在香港這地產主導的城市,好一大片土地當然成為地產商的囊中物,破舊的木屋區也當然成為政府的眼中釘,遷拆簡直是天經地義。但看看台灣對待“歷史建築”的保育,相比香港政府對待“歷史建築”的粗暴,真是令人汗顏。

台北有個寶藏巖、香港有個大磡村。雖然大磡村已經消失,但我們還可以在陳果的《香港有個荷里活》再度窺探大磡村是甚麼模樣、再度懷念一個消失的社區、再度尋找真正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延伸閱讀:
維基百科 - 寶藏巖
寶藏巖公社 - blog.yam.com/treasure_hill
寶藏巖共生聚落 - www.treasurehill.org.tw
寶藏巖共生聚落 thcoop - Treasurehill Artivists CO-OP
正宗港味 - 大磡有味
大磡村 www.geocities.com/villagehk
大磡村 www.ringocheung.com/taihumchuen

2007-01-24

布殊的國情咨文和用字統計


《紐約時報》在布殊發表了 2007 年的國情咨文後,發表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統計。該統計記載了布殊歷年來在國情咨文中的用字次數,有好些字眼的出現愈來愈多,而有些字眼則愈來愈少。例如 Oil、(Health) Insurance 的出現相比 2006 和以前是愈來愈多;又好像 Afghanistan
、Medicare 等的出現則愈來愈少;至於 Health care 到了今年更隻字不提。我們從布殊在國情咨文那些字眼所出現的次數,可看出布殊到底對那一些東西是比較關注。例如,今年 Social security 和 Medicare 所出現的次數只有兩次,但 Iraq 和 Iran 所出現的次數則各有 34 次,布殊的腦在想甚麼,簡直不用多說。

《紐約時報》還有另一個 更有趣的統計就是,今年在演說當中給布殊鼓掌相比以往是歷年最少的,總共只有 14 分鐘。那麼布殊的民望是不是和鼓掌的總數成正比呢...

2007-01-22

同志.戀人 - 鏗鏘的歧視


廣管局裁定港台《鏗鏘集》的紀錄片《同志.戀人》「報道同性戀內容時,內容不公、不完整和偏袒同性戀。」向港台發出強烈勸諭 -- 好一個充滿歧視的裁定。

其實《同志.戀人》本來就是想帶出當今香港社會對同性戀者歧視的現實。紀錄片本來提出了好些可供思考的題目:為什麼同性戀者不可以結婚(為什麼異性戀者可以結婚,而且異性戀者結婚才是正常)、為什麼同性戀者不可以公開他們是同性戀者(為什麼異性戀者就可以公開他們是異性戀者?)、為什麼同性戀者要受到社會的壓迫?愛一個人是有錯的嗎?(為什麼同樣是一個愛人,但對方是異性就沒有錯?)

如果說出了一個歧視同性戀的真相,就是「偏袒及宣揚同性戀」,這樣說得過去嗎?而「提及一名基督徒的反對意見」,就會「令觀眾誤以為所有基督徒都是缺乏理性,對基督徒不公」是說得過去的,那末「沒有提及同性戀者的不良方面如-愛滋病」的潛台詞不是「令所有人也以為所有同性戀者都是有不良方面-如愛滋病」才是對的。這樣又不是對同性戀者不公嗎?

廣管局的裁定不是突顯了廣管局和一些香港人對同性戀仍然充滿歧視嗎?被受歧視和沒有被受歧視的人也應該要多謝那二十二位市民的投訴,因為原來香港仍然充滿歧視。

2007-01-18

角矢甚治郎與手感

上月旅台,竟然給我找到一副在香港尋了三年的眼鏡。三年前,偶然在 IFC 的眼鏡店看上了一副「膠」眼鏡。戴上這副眼鏡時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舒適感,就好像是 tailor made 一樣,眼鏡的在接合位和鼻樑位也造得十分細緻,令人愛不釋手,奈何價錢頗貴,所以沒有買,只有牢牢記下眼鏡上的一個名字 - 角矢甚治郎。
回家 google,原來那副眼鏡並不是用塑膠造成的,也不是由機器製造的產物。角矢甚治郎是一個有三十年經驗造眼鏡的工匠,他用來造眼鏡的材料叫做賽璐珞 (Celluloid) 又俗稱"樹酯",是一種類似塑膠,卻比塑膠更早發明的化學材料;一副眼鏡框是由一大片長方形的板料,開孔、切割、打磨、拋光、上丁番(鉸練)、接鼻頭而成;而造一塊賽璐珞板料,從製版、染色、形固、又要用三至五年時間待板材中的溶劑揮發完畢後才能出廠交貨。原來這些工匠「作」的眼鏡,並非浪得虛名。
豈料,數日後再到 IFC ,那副角矢甚治郎已經給人買走了!我想買的是黑色的角矢甚治郎《其之八》,在三年內找遍港九,不是沒有《其之八》,就是沒有黑色。當然,不是很多地方可以買到角矢甚治郎的眼鏡。就算在台灣,因為《其之八》已是舊款,也找了好幾家眼鏡店,由忠孝走到通化街,再到官館才找到,特此感謝我的女朋友跟我日連走遍到台北的大街小巷。
賽璐珞和人手打磨的眼鏡就是有一種與別不同的質感,是塑膠眼鏡所不能同日而語的。戴上角矢甚治郎的眼鏡令人有溫暖的感覺,手造的眼鏡有很多手工上的細節是大量製造的眼鏡所沒有的:每一吋的打磨、每一個接合位、每一個弧度也有一種與人融合的觸感,而且細緻得令人動容;在這副人手打磨的眼鏡上,可看到在大量製造的眼鏡所看不到線條和起伏;就是用來放眼鏡的盒子也是用真正的木材來做的,雖然用起來有點不便,但用來收藏就是絕配!這副眼鏡,我其實已經把它看成是一件藝術品了。

台灣有一本書叫做《手感經濟: 感覺的時尚》,說道:『這是一個追求「手感」的年代。...手感,是一集合名詞,它傳遞出人味、觸感、溫度、專注與獨一無二的精神.』手感經濟的內在意義與文化意含:

1.手工、手感產品盛行意味著人們能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一些東西、證明自我存在,對抗大量製造,而不是被資本主義消費。

2.與來愈多人是花錢買「作品」而不是「商品」。

3.手感意味工匠藝術捲土重來,雖然精品名牌誘發人們對獨享尊榮精緻物品的慾望,但近年人們開始到廢棄的工業區或後巷工作室裡,重新尋找獨一無二的家具、陶瓷藝品。

4.手感年代來臨暗示愈來愈多消費是選擇忠於個人,而不是品牌。

5.手感產品盛行其實反應人們心底對生活環境的一種不滿,一種無言的抗議。「因為人不快樂了,根本不知道自己活著的價值是什麼,因為處於大量生產、選擇過多的年代。」

原來我走遍千里為了買一副眼鏡,為的就是一個字 -「手感」

延伸閱讀:
誠品網路書店- 手感經濟: 感覺的時尚
天下雜誌網站 - 政大科管所教授李仁芳:手感經濟就是深度經濟
讀本鴉色 croworks - 這個很後現代的後現代

2007-01-06

James Brown (1933 - 2006)

在九十年初,有一個 old school rave / techno 組合叫 L.A. Style,他們有一首十分出名的作品喚作〈James Brown is dead〉,當時沒有 internet 也沒有看甚麼報紙,我真的是以為 James Brown 已是故人,對 James Brown 的認識亦僅此一句「Godfather of Soul」而已。

在好幾年後在二手店淘得一張 James Brown 的《Live at the Apollo》,才真正感受到他被稱為「Godfather of Soul / Funk」的威力。你可能沒有任何一張 James Brown 的唱片,但和他有關的音樂,則任何一個有聽西方音樂的人也一定接觸過。要是沒有聽西方音樂的人,若不是貴人善忘的話,也會記得早一兩年香港旅遊拹會那個用上 James Brown 的〈I Got You (I Feel Good)〉的廣告。

James Brown 被稱為「Godfather of Soul」或者被譽為是 rap、funk 和 disco 音樂的始創者,對 hip-hop 發展起著重要的影響是絕對的。我們現在所聽到很多有名的 hip-hop、trip-hop 的 sample 也是來自 James Brown 的音樂。James Brown 的那一句 "the Night Train"、"Get Up Offa That" 和 "Get Up, Get into It, Get Involved" 成為是多少耳熟能詳的 hip-hop 和 dance music 的 sample。 根據breath of life所說,最少有 182 首來自不同的音樂單位用了 James Brown 的〈Funky Drummer 〉作為 sample,Sample Spotters 亦陳列出 127 首 sample 了〈Funky Drummer 〉的曲目。據 The-Breaks.com 的 sample 排行榜 James Brown 的音樂總共被 sample 了 903 次,是音樂被 sample 次數之冠。Madonna 的〈Justifier My Love 〉就是用了〈Funky Drummer 〉的作 sample 了。

不單是音樂,James Brown 的舞蹈的影響力也很大。Michael Jackson 在哀悼 James Brown 的遺體後,說:「如果沒有 James Brown,我根本不會當歌手。」在細心比較 James Brown 和 Michael Jackson 的音樂和舞蹈,不難發現 Michael Jackson 的尖叫聲和 moon-walk 也是從 James Brown 那兒模仿的。另一個把James Brown 的舞蹈發揚光大,我想就是在 1993 年把 Rhythm & Blues Foundation Pioneer Awards 終生成就獎交到 James Brown 手上的 MC Hammer,找回 MC Hammer 的〈U CAN'T TOUCH THIS〉〈Here Comes the Hammer〉便可知一二,在〈Here Comes the Hammer〉更有 James Brown 的跳舞片段出現呢。

如今 James Brown 真的 is dead,一代音樂巨匠去世,留下的盡是美好的音樂和影像,so lets get up, get into It, get involved...

linkwith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