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封面為〝X〞的第一隻唱片 Vanishing Vision,可見其音樂是可其震撼!
Dosss Corner 說到懷念以前座落尖沙嘴美麗華商場和旺角新世紀廣場的〈新星堂〉,說到「〈可用正常價在買到日本最新的唱片,不用捱信和那些炒價或者空郵價。」的確如此!當年要買日文或日本版的CD,只有在「信和」捱貴貨,「閒閒地」一隻CD 索價最少二、三佰。Tower Records 還好,價格比較合理,我曾經用$160,買到 〝X〞的 Vanishing Vision Re-issue,日元標價更加是 3000 YEN!
香港的〈新星堂〉時期應是 Luna Sea 和 L'Arc~en~Ciel 最紅的時代。不過我的血汗錢卻是奉獻給「信和」的二手店。因為當時迷上了日本最早期的 visual rock / visual shock 樂隊-當時還是叫〝X〞的 X - japan 和。較後期的 Luna Sea 和 L'Arc~en~Ciel 我都喜歡,不過不知怎樣在我心目中總是不及〝X〞。
我最迷〝X〞的時候,天天手持 Discman,天天聽著〝X〞,天天放學後行「信和」。每次走過「信和」二樓電梯路口那「勁播」〝X〞的 live 那個店子,都會先假裝買碟,然後大模施樣地企在一邊看,即是「齋企、齋睇又唔買」因為那店子所播的 Live 是〝X〞的 LD,大概要五、六佰元。
每每見到「史上打鼓最快」的 Yoshiki 如何發狂地用去打那透明的鼓、Toshi 如何嘶聲力歇地「唱」每一首歌、Pata 和 Hide 如何用超快的指法去玩他們的結他 solo、Heath 如何配合Yoshiki,把 Bass 玩得有聲有色。加上出位的造型和優美的旋律,就令人十分興奮。
註:〝J rock〞者,日本搖滾樂也。
2006-02-08
2006-02-07
叫人期待的《斷背山》
(source 163.com)
此post原是2月4日寫的,可能是錯手刪掉。可幸在 bloglines 找回。
鄧達智在1月24日的《信報》寫到:
「捧著普露的《斷背山》,從深圳開出的火車到達廣州之前,五十五頁薄薄的小書已讀完,它很輕、乾、燥;和美國西部的牛仔國度風景同源。當李安跟我說看完第一次「眼淚便流下來了」,果然是個感性的人,所以《斷背山》電影拍得讓人一面看一面壓抑不安,最後當主角恩尼司跑到亡友傑克家中,找出多年前二人打架後染上血跡的襯衣雙手擁抱流下眼淚,觀眾終於舒了一口氣以安然讓懸在心頭的石頭放下,或許也跟著沉默寡言的恩尼司一起解放眼眶讓眼淚便流下看。」
如此這般,怎不叫人期待。
因為《斷背山》涉及美國的牛仔文化和同性戀,美國猶他州一家戲院竟然禁播《斷背山》。亦有保守派衛道之仕走出來說三道四,把《斷背山》說成是破壞男子漢的形像、誤導男人間的友誼昇華時就變成性接觸、同性戀關係較男女婚姻崇高、暗示社會禮教是害人的。
來到廿一世紀,竟然還要把同性戀視作牛鬼蛇神。我們的王家衛不是同樣拍了動人的《春光乍洩》,我們的關錦鵬不是同樣拍了令人傷感的《藍宇》。香港可沒有人走出來說三道四。為甚麼男跟男,女跟女,不可以愛得經天動地,不可以愛得難捨難離,不可以愛得平平凡凡?
另外,南方朔在 2005年12月號 的《萬象》對《斷背山》和作者 Annie Proulx 有十分深入的介紹。
「斷背山」——破壞家庭的電影
http://www.gospelpost.com.hk/news/edi_129.htm
此post原是2月4日寫的,可能是錯手刪掉。可幸在 bloglines 找回。
鄧達智在1月24日的《信報》寫到:
「捧著普露的《斷背山》,從深圳開出的火車到達廣州之前,五十五頁薄薄的小書已讀完,它很輕、乾、燥;和美國西部的牛仔國度風景同源。當李安跟我說看完第一次「眼淚便流下來了」,果然是個感性的人,所以《斷背山》電影拍得讓人一面看一面壓抑不安,最後當主角恩尼司跑到亡友傑克家中,找出多年前二人打架後染上血跡的襯衣雙手擁抱流下眼淚,觀眾終於舒了一口氣以安然讓懸在心頭的石頭放下,或許也跟著沉默寡言的恩尼司一起解放眼眶讓眼淚便流下看。」
如此這般,怎不叫人期待。
因為《斷背山》涉及美國的牛仔文化和同性戀,美國猶他州一家戲院竟然禁播《斷背山》。亦有保守派衛道之仕走出來說三道四,把《斷背山》說成是破壞男子漢的形像、誤導男人間的友誼昇華時就變成性接觸、同性戀關係較男女婚姻崇高、暗示社會禮教是害人的。
來到廿一世紀,竟然還要把同性戀視作牛鬼蛇神。我們的王家衛不是同樣拍了動人的《春光乍洩》,我們的關錦鵬不是同樣拍了令人傷感的《藍宇》。香港可沒有人走出來說三道四。為甚麼男跟男,女跟女,不可以愛得經天動地,不可以愛得難捨難離,不可以愛得平平凡凡?
另外,南方朔在 2005年12月號 的《萬象》對《斷背山》和作者 Annie Proulx 有十分深入的介紹。
「斷背山」——破壞家庭的電影
http://www.gospelpost.com.hk/news/edi_129.htm
2006-02-06
Soundtrack of the day: 1492 Conquest of Paradise
Vangelis: 1492 Conquest of Paradise
二月五日,晴。好天氣,聽好音樂。
Vangelis 仍電影配樂大師,曾為多出經典電影如 Chariots of Fire、Antarctica 和 Blade Runner 配樂。
從來沒有留心,1492 裡是有歌詞還是沒有,反正是聽不懂。原來,1492 裡是有歌詞的,不過是Vangelis自創的音樂語言"wordpainting",是仿拉丁的語言[pseudo Latin],而另一首"Deliverance" 則是用上拉丁語。怪不得聽1492 時有彷如隔世味道。
2006-02-01
甚麼是音樂?
華利的一篇《什麼是文化?》挑起了我敏感的神經。
「新學期的德語課本其中一課講到 Kraftwerk 這隊來自德國,被譽為當代電子音樂始祖的「神檯級」組合,而隨課本的聽力 CD 更收錄了幾首 Kraftwerk 的代表作。我聽?聽力 CD 卻不似在學德語,像在聽他們的音樂。
忽然想,香港的課本會不會有黃霑或 Beyond。
......
香港人那好像很懂得尊重文化藝術的態度,其實膚淺得很。愈高尚愈不可碰觸,於是不想去了解,集體意識形成一種概定印象。以為稱為電影節的電影都是睇唔明的電影,其實有很多電影比你每晚追的港產電視劇好笑上千百倍。於是香港人有了藉口做鴕鳥,在自建的泥堆?繼續庸俗下去。」
又,林奕華在《等待香港》< 青 春 篇 > 裡面有一篇“to be or to have:快樂是甚麼?”
「電視轉播北京的流行歌曲頒獎典禮,得獎的港台歌手在舞台上千篇一律地多謝唱片公司,經理人,支持他的歌迷,只有名叫韓紅的大陸歌手一站出來就說:「我不要多謝甚麼人,我只說三句話,一、我會好好寫歌,二、我會好好唱歌,三、我會好好做人!」身上沒有炫耀服飾的她,一開腔唱起來便震懾全場。
當地我想,港台歌手棍必是又妒又恨又自卑-誰叫別人是個歌手,他和她卻只像商品。」
德國有好些組合,實在對全世界的音樂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Kraftwerk 影響了以後的電子音樂;Neu!影響了以後的 Krautrock;Bauhaus 影響了以後的 Gothic Rock。(搞錯了,Bauhaus應是英國組合)
這一些「神檯級」的組合影響了音樂的世界、現實的世界和文化。他們"最初"玩這些實驗音樂,絕對不是為了討好聽眾和唱片商,而是為了一己之欲,由心而發地"造"出他們心目中的音樂。
反觀香港,歌手和唱片商是為了一己之"欲",去"做"他們認為大眾喜歡的音樂;同時大眾又被歌手和唱片商排山倒海的宣傳技倆,加上羊群效應,令到大眾自己"以為"自己"喜歡"歌手和唱片所"做"的"音樂"。
其實大眾、歌手和唱片商都已經忘記了甚麼是音樂、忘記了應該怎樣"造"音樂、忘記了怎樣欣賞音樂。香港的唱片業只有流水作業式、重產不重質生產?;獨欠發自內心的音樂創作(其實香港是有獨立音樂的,無奈卻被推至邊緣)。
至於HIGH CULTURE─「香港人那好像很懂得尊重文化藝術的態度,其實膚淺得很。」我認為有些香港人真是十分膚淺!極之膚淺!記得當年李雲迪來香港,那一些膚淺的香港人瘋狂搶購的情形嗎?報紙曾經報導李雲迪演出當晚,台上有好些樂章還演奏完,台下的"聽眾"已經拍手,簡直令香港人蒙羞。
香港人為追求高尚的文化而追求,早前的柏林愛樂來港,又再挑起香港人高尚的情操,又再牽起搶購潮。四處張羅,千金一擲,滿以為千八大洋一張門票可提昇自己的港農文化水平。當中又有多少"高尚"的香港人知道,誰是西門.歷圖;誰是卡拉揚?
延伸閱讀:
什麼是文化?
http://www.cinery.net/snap/what_is_culture?commented=1#c000155
《等待香港》< 青 春 篇 > ,林奕華,牛津,2005
http://www.oupchina.com.hk/chi/what/academic.asp#0508-7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