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政治」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政治」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09-06-04

人民不會忘記

活在香港,雖然沒有一個可以代表我們的特首,但起碼還有新聞自由,網站大概沒有被封閉,仍可在YouTube 看民主歌聲獻中華,報章仍可以大字標題談及六四。

今日《信報》的社評可謂一針見血─「每年六月四日,中國政府在國內外都會嚴陣以待,防止悼念六四的活動升溫及擴散;對於這場驚天地、泣鬼神,影響國運的歷史大事,最難忘記的反而是中共,從他們那種臨近六四就不惜動員一切加強戒備的狼狽,當可知道雖然事隔二十年,六四鎮壓仍然是中共的夢魘,是揮之不去的歷史陰影,中共一天未走出六四的重壓,一天都未能真正成為世界大國。」

何只中共,特首、民健聯、曾經聲援六四的社會賢達、甚至自由行先生也是未走能出六四的夢魘的窩囊。他們以種種的理由去拒絕回應,如林行止所說:「有人看不清、有人記不起、有人不想提」。畢竟我們也是「目睹」風波發生的一代,試問我們又怎能學《東邪西毒》裡的黃藥師,飲過忘情酒,就把往事忘記?

二十年前,還是小六學生的我,本來參加了合唱團要為畢業典禮唱聖詩,已操練了好幾個月。小六學生不會關心時事,但自五月中旬開始,電視新聞每天也傳來很多學生的示威場面,有一天在電視上更有破天荒的群星大合唱;每天也被人「洗」去買報紙的我看到的頭條也是天安門、學生和公安,記不起坦克車是那一天的頭條;到了六月的上旬,一日,淚盈滿眶的班主任,走進班房,宣佈畢業典禮的聖詩唱頌取消了,因為中國大陸有很多學生死了。班主任對我們說,中國大陸的學生為他們的國家和他們的理想犧牲了生命,我們不用唱聖詩了,要改唱譚詠麟的〈傲骨〉。當時,我不理解為可要放棄苦練多時的聖詩,而要改唱〈傲骨〉,總覺得聖詩的和諧比〈傲骨〉的硬朗和沉屈好得多。當時心想,大概是因為班主任是譚詠麟的樂迷,所以要我們唱他的歌吧。這就是六四對我的「烙印」。

及後隨年月的增長,對六四的認知也加深,才知道當年的班主任也是一個熱血青年,對「事件」一度痛心疾首,在一群小學生面前哭不成聲。相信,現今世代的老師就算如此有「傲氣」和「骨氣」在學生面前作一次公民教育,校方不會鼓勵,況且課本記載也不多,更不是會考範圍。

我忘記了最終在畢業典禮唱了聖詩,還是譚詠麟的〈傲骨〉;但在報攤上那坦克前的學生,至今我仍歷歷在目。

2008-06-04

奧巴馬的 beautiful day

公司的電視長期也在播放 Bloomberg television。那些節目的背景音樂我大概也「耳熟能詳」,今早 Bloomberg 突然傳來 U2 的〈Beautiful Day〉令人精神為之一振,抬頭望向電視,萬人空巷、只見一遍旗海,總是奧巴馬的口號 -"CHANGE",仍未見主角,令人振奮的〈Beautiful Day〉唱了大半,奧巴馬終於走出來宣布(或說 declare)當選為民主黨競選總統的代表。

外國的月亮不一定特別圓,但外國的政治活動竟用上如此「潮」的音樂,又確實要比港台兩地的比下去。今日的確是奧巴馬的 beautiful day,持續好幾個月的「自己人打自己」悶戰終於結束,出名講 speech 動聽的奧巴馬說了以下一番話"Tonight, we mark the end of one historic journey with the beginning of another a journey that will bring a new and better day to America" 如果我在場聽到如此激勵人心的說話,我也大叫支持!

翻查維基,才知道原來〈Beautiful Day〉在不少重要場合出現過,在上一回就是在高呼「Make Poverty History」的 Live 8 音樂會和颶風卡特里娜風災後在新奧爾良的第一場 Super Bowl XXXVI。

2007-01-24

布殊的國情咨文和用字統計


《紐約時報》在布殊發表了 2007 年的國情咨文後,發表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統計。該統計記載了布殊歷年來在國情咨文中的用字次數,有好些字眼的出現愈來愈多,而有些字眼則愈來愈少。例如 Oil、(Health) Insurance 的出現相比 2006 和以前是愈來愈多;又好像 Afghanistan
、Medicare 等的出現則愈來愈少;至於 Health care 到了今年更隻字不提。我們從布殊在國情咨文那些字眼所出現的次數,可看出布殊到底對那一些東西是比較關注。例如,今年 Social security 和 Medicare 所出現的次數只有兩次,但 Iraq 和 Iran 所出現的次數則各有 34 次,布殊的腦在想甚麼,簡直不用多說。

《紐約時報》還有另一個 更有趣的統計就是,今年在演說當中給布殊鼓掌相比以往是歷年最少的,總共只有 14 分鐘。那麼布殊的民望是不是和鼓掌的總數成正比呢...

2007-01-22

同志.戀人 - 鏗鏘的歧視


廣管局裁定港台《鏗鏘集》的紀錄片《同志.戀人》「報道同性戀內容時,內容不公、不完整和偏袒同性戀。」向港台發出強烈勸諭 -- 好一個充滿歧視的裁定。

其實《同志.戀人》本來就是想帶出當今香港社會對同性戀者歧視的現實。紀錄片本來提出了好些可供思考的題目:為什麼同性戀者不可以結婚(為什麼異性戀者可以結婚,而且異性戀者結婚才是正常)、為什麼同性戀者不可以公開他們是同性戀者(為什麼異性戀者就可以公開他們是異性戀者?)、為什麼同性戀者要受到社會的壓迫?愛一個人是有錯的嗎?(為什麼同樣是一個愛人,但對方是異性就沒有錯?)

如果說出了一個歧視同性戀的真相,就是「偏袒及宣揚同性戀」,這樣說得過去嗎?而「提及一名基督徒的反對意見」,就會「令觀眾誤以為所有基督徒都是缺乏理性,對基督徒不公」是說得過去的,那末「沒有提及同性戀者的不良方面如-愛滋病」的潛台詞不是「令所有人也以為所有同性戀者都是有不良方面-如愛滋病」才是對的。這樣又不是對同性戀者不公嗎?

廣管局的裁定不是突顯了廣管局和一些香港人對同性戀仍然充滿歧視嗎?被受歧視和沒有被受歧視的人也應該要多謝那二十二位市民的投訴,因為原來香港仍然充滿歧視。

2006-11-09

中國才是陳馮富珍的拌腳石

陳馮富珍當選世衛總幹事是「港人之光」,絕對提昇了香港在國際舞台的地位,相比舉辦甚麼 WTO、甚麼財經論壇,陳馮富珍的當選在國際事務上更具影響力。

陳馮富珍在競逐時以「由頭帶到尾」的勢頭當選,懷疑論者會認為中國向非洲國家「買票」,不過中非關係如此「良好」,除了反映中國的外交工作的「成功」外,也很難令人相信當中不存在「買票」的可能。相信各國向陳馮富珍投信任的一票,很可能是認為只有選一位中國人出來才可以向中央擺平中國內部的矛盾和衝突,更甚者是借中國跟其他第三世界國家的友好關係,來發展世衛的使命。試問選了經驗較豐富墨西哥的弗倫尼和日本的尾新茂出來,在面對中國和第三世界國家的問題時,又有誰較陳馮富珍勝任?

亦有人認中國政府全力支持陳馮富珍是希望可以從中得到一點「好處」,一旦爆發疫情時,會偏袒中國。但個人認為陳太當上一個全球也「盯緊」的位置,陳太更加會公平公正地、不偏不倚地對待中國的衛生問題。中國希望借陳馮富珍走進國際的政治舞台,在國際間扮演重要的角色,願意在民生事務上,向國際社會作更大的承擔,明顯是中央的意思,但相信地方政府卻不是這樣想。經過沙士和禽流感的洗禮,任何人也看到地方政府對於通報機制的不合作,地方官員知情不報、謊報、漏報的情況何等嚴重。對於地方政府的不合作,中央也顯得無能為力。說明中央在「走出去」前,先要跟國內的地方政府攪好通報機制,杜絕地方官員謊報、漏報等問題,例明後果和紀律責任。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陳馮富珍因為在「中國因素」而勝出,也可以因為「中國因素」而一敗塗地。現在的中央和陳太不宜沾沾自喜,應該認真細想如何攪好國內的不合作才是上策。

延伸閱讀:
潘小濤 - 北京用200億美元挺陳馮富珍?
大公網 - 國家力量香港人才服務全球

2006-09-08

往關塔那摩之路 - 九一一事件五周年的反思

阿野留言想代為宣傳國際特赦組織呈獻的《往關塔那摩之路》- 911 事件五周年的反思,當然沒有問題。

英國導演米高.溫達波頓(Michael Winterbottom)繼《24 hour party people》、《9 songs》和《阿富汗少年冷酷異境》後又一力作 -《往關塔那摩之路》(The Road to Guantanamo)。三名英國穆斯林在九一一事件後啟程往阿富汗提供人道援助,卻被美軍關進古巴的關塔那摩監獄長達兩年。期間三人被無故關押,且受到非人虐待,導演以此事實為藍本,並邀請三位真人真事的主人翁同時上台,拍成準紀錄片。導演溫達波頓說:「在關塔那摩監獄存在之前,沒有人會相信美國會在古巴興建監獄,並且在未經審判的情況下把人無了期監禁。」

據今日的新聞所說,布殊首次承認,中情局在海外有秘密監獄,又指14名涉嫌恐怖分子已被移至關塔那摩灣監獄受審,並說:「有需要將這些人移往一個環境,令他們可被秘密囚禁、受專家盤問,並在合適時,起訴他們恐怖主義罪行。」

我們都知道一個事實,就是美帝的「反恐」,反足五年,反來反去,愈反愈恐。言之鑿鑿自稱人權,這邊廂向中國的人權狀況說三道四(當然中國的人權狀好不到那裡);那邊廂,設立秘密監獄,捉拿被他們懷疑與恐怖組織有關聯的人,這些被捉「疑犯」亦並沒有被正式審訊,卻被囚禁、施以折磨和嚴刑逼供。美帝這種對人權的雙重標準,對人權的踐踏,在九一一事件五周年前夕,足就讓我們反思何謂「反恐」,反恐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借口。

有關電影資料,請參閱:www.roadtoguantanamomovie.com

日期:2006年9月9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2時15分
地點: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第4院
費用:全免,憑柬入座,座滿即止。
語言:英文(中文字幕)

查詢及報名:請於星期一至五上午9時半至下午5時半致電國際特赦組織2300 1250

「反思反恐」座談會:

緊接《往關塔那摩之路》的放映,本會將舉行座談會,探討九一一之後全球的「反恐」現象,及各國以反恐之名而作出種種侵權及不人道行為,詳情如下:

主講嘉賓:香港經濟日報副總監(國際資訊)曾廣標先生
日期:2006年9月9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4時正
地點: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圖書館(Kubrick書店內)
費用:全免
語言:粵語
查詢:2300 1250 

原文來自:
《往關塔那摩之路》- 九一一事件五周年的反思

延伸閱讀:
between psychosis and hysteria:關塔那麼之路

2006-06-15

星巴克,你又贏了!


自己一向也是星巴克的擁躉,我當然不是那些每日買廿幾元杯 Tall Latte 的富貴人家,我只是買星巴克的咖啡豆回 office,用 clone filter 沖來飲。

我十分喜歡星巴克的印尼蘇門答臘(Sumatra)咖啡,可能就是因為『它的味道豐厚且帶甜,酸度極低,濃郁的味道會在的口腔內徘徊流連。』

早兩天到星巴克「入貨」,發現了星巴克舉辦了為印尼地震賑災的活動。顧客凡買「蘇門答臘」或者「蘇拉維西」的印尼咖啡,星巴克會捐出10%收入作為救災用途。雖然從來也買 Sumatra,但當知道可為地震災民盡分綿力,再加上早前也在公司內捐了點錢給印尼地震,以表關心。因此這次的咖啡特別有意義。

曾經因為很多星巴克的負面消息,而懷疑自己應否支持星巴克,還是應該選購有 Trade Fair 或者 Rainforest Alliance 認證的咖啡。姑勿論星巴克的活動只是公關動作或者是真的為賑災而捐錢,說到底也是一件好事。

註:〈星巴克,你贏了〉是孔少林於6月9日在《信報》所寫的文章

延伸閱讀:
明報: 星巴克歎咖啡 不忘印尼賑災
華盛頓觀察: 美國私有企業救災"有私心"
星巴克: 星巴克社會公民責任
Indonesain Earthquake: How to Help
Fari Trade: http://www.fairtrade.org.uk
Rainforest Alliance: http://www.rainforest-alliance.org

2006-05-25

從「巴士阿叔事件」看社會問題

「巴士阿叔事件」愈攪愈大,由最初的「理性討論」,發展成不同的惡搞版本。在笑過、惡搞過之後。其實發覺從「巴士阿叔事件」這問題,多少看到一些社會問題:

一、香港人喜歡把公共場所當作私人空間,而且不顧及他人的感受。

二、香港人在自己的權利被侵犯的時候,往往忍氣吞聲、抱著大事化小的心態對待。

三、香港人實在自私,沒有人挺身而出,只會做縮頭烏龜。阿叔自己被警員帶走時更大大聲話-「沒有人會出來開聲嫁,唔洗返歸咩!」

可見阿叔不但「恃老賣老」,他簡直對香港人的心態瞭如指掌。當然啦,大家也飲香港水大......


延伸閱讀:
港燦筆記: 阿叔於巴士上爆粗
MO’s view reborn: 巴士阿叔(一):文化問題
I Love You Boyz: 惡搞版
Youtube 上的不同惡搞版本

2006-04-10

滾石 vs 崔健 vs 中國政府


這邊廂,「成功」在上海舉行歷史性首場巡迴演唱會的Rolling Stone,找來中國搖滾樂元老歌星崔健作在supporting act。但是,文化部禁止滾石唱4首歌曲,為《Brown Sugar》、《Honky Tonk Women》、《Let's Spend the Night Together》、《Beast of Burden》,原因是「歌詞具爭議」。但 Mick Jagger 打趣說,他們還有400首歌曲可供選擇。

那邊廂,在內地首度發行的美國音樂雜誌《Rolling Stone音像世界》(Rolling Stone 中文版),出版一期後已被內地當局勒令停刊,理由是「除科學及科技雜誌外,須嚴打外資雜誌在國內發表中文版本」,「中國從未許諾允許外國出版商在中國發行中文版,他們必須和中國伙伴進行合作,而中國的伙伴將根據中國政府的要求對內容進行審核」。

事有巧合,第一期的《滾石》雜誌也是找來崔健作封面和專訪。什麼「除科學及科技雜誌外,須嚴打...」,國內如此「嚴緊」的制度,實在令人摸不著頭腦。無奈的是,《Rolling Stone音像世界》在尚書房已經售罄,電腦場又沒有。不知道在那裡還有存貨呢?

伸延閱讀:
新浪:
體育、娛樂、時尚雜志不得進中國

亞洲時報在?中文版:
《Rolling Stone》中文版創刊號閱讀報告

linkwith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