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音樂論」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音樂論」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07-10-12

Radiohead 的新唱片是音樂人的彩虹?


早己知道 Thom Yorke 是言行大瞻的人,早在幾年前還未有人提 climate change 的時候,他已經在《 dazed and confused 》大談特談。對唱片工業的不滿,Thom Yorke 又怎會不聞不問,隨著 Radiohead 跟 EMI 的合約完結,Thom Yorke 高呼著「I'm alive」並帶領著 Radiohead 的成員由黑暗唱片工業走向真正屬於音樂人的彩虹。

Radiohead 的新大碟《In Rainbows》暫不會由任何一間唱片公司發行,所以也不會在各大唱片店發售。如要「購買」《In Rainbows》就要到 www.inrainbows.com。如 Radiohead 在 inrainbows.com 所說:「

Radiohead have made a record.
So Far. It is only available from this website.
You can pre-order it in these formats:
Discbox and download.」

《In Rainbows》只可在他們的網上下載。Radiohead 提供了兩個唱片版本:純粹下載和特別版本郵購,有趣的是下載版本的價錢是由買方提出「Its Up to You」,價錢「由你出價」再加上少許的信用卡費用就是大碟價錢了。特別版本郵購包含了《In Rainbows》的 CD 版、一張含有相片的加強版 CD、兩張十二吋的 HEAVYWEIGHT 黑膠和硬皮精裝歌詞書,另外再附加歌曲下載。

說 Radiohead 是由黑暗唱片工業走向真正屬於音樂人的彩虹,因為在所有人習以為常的唱片工業裡,音樂人往往只能分享到百分之十五的利錢,其他的利潤都給作為中間人的唱片公司、發行商、零售商所分掉。如果像 Radiohead 那樣包辦了所中間人的角色,不但可賺取所有的利錢,也不用看唱片公司的眼色,又沒有經理人對於市場接受程度的煩惱,更加不用因為合約所限而要「三年抱兩」,而影響音樂創作。如果《In Rainbows》的行銷成功的話,這種「直銷」模式可謂向固有唱片工業敲響了警號。當然,要是沒有 Radiohead 那樣的名氣,又怎能有這麼大的勇氣呢。

延伸閱讀: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Radiohead Shaking up the recording industry, with success
Raidohead 的唱片網址: In Rainbows

2007-02-01

論寫音樂

毫無疑問,音樂是很難寫的。音樂是抽象的頻率和共震,試問又怎能用文字(文本)來表達?所以寫音樂的人就要借用歌詞、音樂類型和相近似作品來激起「讀」者的聯想。但一個弔詭的問題是,如果用以上的方法寫音樂,對於一個“不懂歌詞(語文方面)、不懂其音樂類型、又不懂其相近似的作品的「讀」者,那些關於音樂的文字(文本),豈不是失去其原意和功能?這是不是『說不到音樂的本身』?

我認為,寫音樂是應該從作者聆聽音樂後所產生的「感覺」出發。雖然「感覺」也是抽象的,每一個人對同一首音樂的感覺也有不同,但音樂最神奇的地方就是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覺」。感覺可以包含很多原素,可以是個人的經驗、可以是社會的轉變、可以是樂理上的推敲。如果只是偏重歌詞的剖析、音樂類型的歸類、相近似作品的比較,則未免有點粗疏和膚淺。

看過並不多寫音樂而又寫得好的書,但 Nick Hornby 的《31 Songs》確很能做到「寫音樂」這點。他可以因為 The Avalanches 的 "Frontier Psychiatrist",而寫到 sampling 和 cut and paste 對當代音樂創作不在再由五線譜出發的影響、又寫到 Royksopp 的音樂流行到「上」至 Startbucks,「下」至超市也大播特播的社會的現象。在看過《31 Songs》後才發現原來音樂是可以這樣寫的,也曾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寫音樂,但總是力不從心,希望有日可以做到這點。

延伸閱讀:
Dosss Corner - 目錄式
Penguin - Nick Hornby 31 Songs

2006-10-25

明和電機:重新思考人、樂器、介面的關係


在看明和電機前,還在好奇宣傳單張上的『明和電機的演出,往往在認真中顯現他們的搞笑本色。』。到底一個結合藝術及機械商品發明在世界各地獲獎無數的藝術組合,是如何搞笑表演和演奏那一些千奇百怪的「樂器」。

在看過明和電機的演出後,我發現明和電機除了鬼馬和搞笑之外。也認真地從另一個角度去探討和思考人、樂器、介面的關係,明和電機的演出正正是一個讓人重新發現「甚麼是音樂」、「怎樣玩音樂」的示範。所有明和電機的「樂器」也是「間接」的,他們從來不用原始的方法去彈、吹、撥、打;他們總是透過一系列古靈精怪的「介面」,用另一個更「簡單」,更「直接」的方法去把樂器原來的「原音」表演出來。

社長土佐信道揹上揹木魚( Pachi-Moku ),煞有介事地把裝設了木魚的一對翼展開,他誇張地按動掌上的手掣,「間接」地敲打木魚。讓我們知道本來放在寺廟的木魚,是不一定要跪在地上敲打的。當可同時發出 6 個音階的「秀身」結他 (Guitar-la Slim) 配上「秀身」結他控制器(Guitar-la Slim Controller) 時,表演者再不需要按甚麼 scale、按甚麼 cord,連台下的觀眾也當下成了當結他手,真正體現了 Radiohead 的那一句 anyone can play guitar!社長穿上了手動踢踏舞鞋(TARATTER),後用手指代替雙腳,不用苦練十載已能成為踢踏舞鞋高手,踏舞鞋原來是可以不是用腳來玩的,看起來荒謬,但聽起來卻十分全神。仿照暴走族的武田丸 (Takedamaru) 的薩克管型喇叭,有可吹出六個音階的六個單車喇叭和六個閃閃發光的單車車尾燈,社長竟然用它輕易地吹出《教父》的主題音樂出來,這個造型灰諧的薩克管型喇叭,從外表看上去是白癩,但其內的原理卻令人感到社長的智慧。

正如社長土佐信道在場刊所說『科技發達令採樣機 (sampler)、合成器 (synthesizer)、個人電腦/網絡系統(internet)普及起來,卻促使音樂脫離「物質」(substance)﹝即樂器﹞,而成為一種「資訊」(information)。享受音樂的形式再不一樣,音樂已變成資訊 / 訊息的處理,人們談及音樂時或說:「我知道那首歌」、「我可以將這首歌重新混成怎樣怎樣」、或「我有很多音樂data」等等。大家好像習慣了音樂是資訊的一種,從揚聲器中播放出來。TSUKUBA 音樂正是為了重新喚起人們可能已久違了的那種享受由樂器產生出音樂的快感。這系列的特點是以100伏特電流啟動馬達及/或電磁鐵,並以直接敲擊來發聲,藉機械的力量重現現場音樂的真諦。』

明和電機的發明,的確是異想天開的「藝術品/產品」,最初還未把經典的明和電機玩具「Knock Man」和明和電機的表演聯繫上時,還以為是明和電機一個很實驗、很高深的樂團。不錯,明和電機是一個很實驗的樂團,只不過明和電機用很人性化和生動的手法去表演他的實驗性。明和電機更加引起一連串對於人、樂器、介面的關係的反思,是樂器的介面局限了人的對樂器所能發出的原音?還是人尚未掌握樂器的介面,所以局限樂器所能發出的原音?

2006-08-30

Scratch


dosss 看擺 DJ Shadow 有點意難平,說道:『平時大談如何熱愛hip hop熱愛音樂的那班達人都去了那里?』

我想那班「達人」對於 Hip Hop 的可能定義僅止於外表及型像而已。對於他們,Hip Hop 的定義就是穿 ape 的 XXL、用右 45 度微微向上帶 cap 帽、一「秋」 bling bling 頸鏈、再加對 Gravis 或 TK 氏推介的波鞋。Hip Hop 對於他們可能只是用來跳的,跟跳 Jazz、跳巴西戰舞沒有分別,當然更加跟 B-boy 無關。至於 DJ Shadow 是否在玩 Hip Hop、在玩甚麼類型的 Hip Hop、是否在 scratching、又或者當代 graffiti 是來自費城或 NYC 還是九龍城、又或者 break dance 和 MC 有沒有關係、又或者甚麼是 old school,甚麼是 new school。who cares!

其實,我都也只是 Hip Hop 的外行人。不過如要知道多點有關 Hip Hop 的東西,我認為《嘻哈美國》是一本很好的對於美國嘻哈文化了解的入門。如果可以看看《Scratch》這部電影或者應該說是一部關於 scratch 是紀錄片,則效果更佳。

Scratch

固名思義,《Scratch》是一部關於 scratch 的電影/紀錄片。開明正宗講 scratch,導演 Doug Pray 找來很多在 Hip Hop 和 scratch 這方面的重量級人馬來細說其詳,有「歷史」人物 Afrika Bambaataa、Jazzy Jay、and Grand Mixer DXT;亦有訪問了當今 Hip Hop 和 scratch 的至尊 DJ Q-bert、DJ Shadow、Mix Master Mike、Cut Chemist,問他們對於 turntabalism 的見解。

Grand Mixer DXT 和 Grand Wizard Theo

一眾 DJ 們也不約而同說,1984年 Grand Mixer DXT 和 Herbie Hancock 在 Grammy Adwards 所玩的 Rock-it 就是影響他們進入scratch 的世界啟蒙。 被譽為 The pioneer of the Scratch的 Grand Wizard Theo said 除了說 "I should get a dollar every time someone scratches a record onto another record." 還鄭重地說了很多人對於 Hip Hop 的誤解,他說 "A lot of people get rap and hip hop mixed-up, its two totally different things. when you say rap, you're saying a MC and DJ. When you say Hip Hop, you're saying graffiti, breakdance, DJ, MC, the way you dress, the way you talk, all element into one, and thats hip hop" 哈,我也相信很多人把 hip hop 混淆了。

DJ Q-bert - the king of scratch

講 scratch 怎能少得 DJ Q-bert,在《Scratch》內除了可見到他對 scratch 的看法和他精湛的 scratching;更有他那可同時容納四人同時「jam」scratching 的大「廚」房、千幾二千呎的大屋和很多 MARS-1 的收藏品。在《Scratch》的 disc 2,更有 DJ Q-bert 由 baby scratch 開始教你 scratching。

DJ Shadow - the King of Digging

眾所周知 DJ Shadow 的 sampling 與眾不同,皆因他一天到晚躲在唱片店 digging。所謂寶物尋歸底,唱片店老板見他日來夜來,終於開放了很少讓「外人」進入的地庫給 DJ Shadow,要知道這個地庫儲藏了數以十萬的唱片!而且"most of them are nearly untouch" 在《Scratch》內,DJ Shadow 就坐在這個地庫,坐在這個十多萬張唱片傍如數家珍,說他小時候如何用錄音帶作 mix-tape,如何如何、為什為什要找出獨特的 sampling...

《Scratch》的內容實在太豐富還有 Mix Master Mike、Cut Chemist、 Z-Trip、The X-Ecutioners、Afrika Bambaataa、Jazzy Jay、Gang Starr 的 DJ Premier、Rob Swift、DJ Swamp、DJ Krush、Skratchcon 2000、DMC U.S. Finals 的片段。《Scratch》實在是一部喜歡 hip hop、scratch、DJing 必看的電影/紀錄片。

延伸閱讀:
Scratch official web site www.scratchmovie.com

2006-06-26

Fake Plastic Trees

在幾年前的聖誕節前夕,走過旺角的花園街,在熱鬧的花墟看看聖誕花和裝飾。當走到一家買聖誕樹的店舖,有一對外籍母女在購物。那可愛的小女孩指著她面前一棵聖誕樹,驚訝地說了一聲 “it's plastic!”。

我跟女朋來了一個好奇的眼神對望,覺得很有趣,奇怪小女孩為什麼對那棵聖誕樹那麼驚訝,塑膠造的聖誕樹有甚麼出奇呢。但想深一層,塑膠造的聖誕樹可來在外國是不甚流行的。家家戶戶的後花園也可能有一棵大松樹,走到郊外,也可能隨便可以弄棵回來。外籍小女孩在香港看到塑膠造的聖誕樹當然覺得出奇。

我們這些在石屎森林(concrete jungle)長大的「城市人」,對塑膠造聖誕樹,見怪不怪,反而看到散發出松柏樹的氣味的真樹才覺奇怪呢。當下發現,我們就是生活在一個 "fake plastic earth":我們身傍所種植的不是有生命的植物,而是 "town full of rubber plants";花店買的,不再是有花有葉的「花草樹木」, 而是"fake chinese rubber plant";穿的不是皮鞋,不再是用皮革造成的「鞋」,而是"plastic shoes";我們坐的椅子,不再是用木造成的「椅」,而是"plastic chair";我們所食的通通是即食麵、罐頭食物、汽水等的 "fake food"。生活在一個 "fake plastic earth" 的我們,似乎已經忘記了甚麼是大自然、甚麼是食物、甚麼是生活。

Radiohead 的一首〈fake plastic tree〉,竟然道出這個社會現象,一個人們活在其中而沒有反省的現實。如果連人纇最基本的愛,也是 "Fake Plastic Love",愛在虛擬的網絡世界,又或者是虛假如塑膠般不真實的愛;人的肉身也是 "a cracked polystyrene man",用 PAAG 建成虛擬的胸,用人造的塑膠建成虛擬的鼻樑。一切也不是從大自然而來的智慧,而已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當人們習慣了虛假的東西,再不會分辨「真」與「假」,那到底甚麼才是「真」。到底人纇會「進化」到一個怎麼樣的境地,還是要「退化」到一個怎麼樣的狀態。


Radiohead - Fake Plastic Trees

Her Green plastic watering can
For her fake chinese rubber plant
In the fake plastic earth.
That she bought from a rubber man
In a town full of rubber plants.
to get rid of itself.
And It Wears Her Out, it wears her out
It wears her out, it wears her out.

She lives with a broken man
A cracked polystyrene man
Who just crumbles and burns.
He used to do surgery
For girls in the eighties
But gravity always wins.
And It Wears Him Out, it wears him out
It wears him out, it wears him out.

She looks like the real thing
She tastes like the real thing

But I can't help the feeling
I could blow through the ceiling
If I just turn and run
And It Wears Me Out, it wears me out
It wears me out, it wears me out.

And if I could BE who you wanted
If I could BE who you wanted,
All the time, all the time, ohhh... ohh...

2006-05-29

誰是崔健?


作為崔健的死硬樂迷,我認為一個喜歡音樂而又懂中文的華人是不能不聽崔健的!

KokDamon 說他作了一個非正式的統計:
『-52.4% 的香港人不懂誰是崔健;
-37.86% 的人以為"一無所有"是他唯一的唱片;
-另外,有不少人把他和韓劇演員或無線勁歌主持混作一談, 無話可說…』

看到他的非正式統計,十分心酸,其實我也暗自盤算過,結論可能更差呢!

其實,《一無所有》只是崔健/中國搖滾音樂的一個開端。打從在《紅旗下的蛋》開始,崔健的音樂其實已經走出了搖滾的範疇,如果硬要把崔健歸納為任何一種搖滾/音樂類型,似乎是不可能的。因為現今崔健的音樂已經包含了不同的音樂的精髓,卻不是東拉西扯的原素。

我不敢說崔健是第一個把 drum n' bass 和搖滾放在一起的樂手,但是在98年的《無能的力量》,崔健的確把 drum n' bass 和 rock n' roll 結合得淋漓盡致。崔健的 drum n' bass 用的不是那一些 dj magazine 的現成 sample ,而是用上西式的鼓加上中式的「叮叮喳喳」用人手打造出來的 drumloop,聽開 photek 和 alec empire 的我卻因此「眼界大開」。

又。相信崔健不是第一個把 sampling 混進搖滾的中國樂手,但是在最新的《給你一點顏色》內,崔健的〈城市船夫〉卻 sample 了甘肅青海的傳統民歌,再加進猶如用傳統大鼓做成的 drumloop;在〈小城故事v21〉不但 sample 了鄧麗君的〈小城故事〉,更用配上 drum n' bass 的 looping。不能否認初聽這首〈小城故事v21〉的確聽得「目瞪口呆」。

如果不懂誰是崔健,確實令人惋惜。

延伸閱讀:
KokDamon: 很難很難, 很忘很得
Pinto Musica: 崔健最新專輯:"給你一點顏色" 正式上架!!

2006-02-01

甚麼是音樂?


華利的一篇《什麼是文化?》挑起了我敏感的神經。

「新學期的德語課本其中一課講到 Kraftwerk 這隊來自德國,被譽為當代電子音樂始祖的「神檯級」組合,而隨課本的聽力 CD 更收錄了幾首 Kraftwerk 的代表作。我聽?聽力 CD 卻不似在學德語,像在聽他們的音樂。

忽然想,香港的課本會不會有黃霑或 Beyond。
......
香港人那好像很懂得尊重文化藝術的態度,其實膚淺得很。愈高尚愈不可碰觸,於是不想去了解,集體意識形成一種概定印象。以為稱為電影節的電影都是睇唔明的電影,其實有很多電影比你每晚追的港產電視劇好笑上千百倍。於是香港人有了藉口做鴕鳥,在自建的泥堆?繼續庸俗下去。」


又,林奕華在《等待香港》< 青 春 篇 > 裡面有一篇“to be or to have:快樂是甚麼?”

「電視轉播北京的流行歌曲頒獎典禮,得獎的港台歌手在舞台上千篇一律地多謝唱片公司,經理人,支持他的歌迷,只有名叫韓紅的大陸歌手一站出來就說:「我不要多謝甚麼人,我只說三句話,一、我會好好寫歌,二、我會好好唱歌,三、我會好好做人!」身上沒有炫耀服飾的她,一開腔唱起來便震懾全場。

當地我想,港台歌手棍必是又妒又恨又自卑-誰叫別人是個歌手,他和她卻只像商品。」


德國有好些組合,實在對全世界的音樂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Kraftwerk 影響了以後的電子音樂;Neu!影響了以後的 Krautrock;Bauhaus 影響了以後的 Gothic Rock。(搞錯了,Bauhaus應是英國組合)

這一些「神檯級」的組合影響了音樂的世界、現實的世界和文化。他們"最初"玩這些實驗音樂,絕對不是為了討好聽眾和唱片商,而是為了一己之欲,由心而發地"造"出他們心目中的音樂。

反觀香港,歌手和唱片商是為了一己之"欲",去"做"他們認為大眾喜歡的音樂;同時大眾又被歌手和唱片商排山倒海的宣傳技倆,加上羊群效應,令到大眾自己"以為"自己"喜歡"歌手和唱片所"做"的"音樂"。

其實大眾、歌手和唱片商都已經忘記了甚麼是音樂、忘記了應該怎樣"造"音樂、忘記了怎樣欣賞音樂。香港的唱片業只有流水作業式、重產不重質生產?;獨欠發自內心的音樂創作(其實香港是有獨立音樂的,無奈卻被推至邊緣)。

至於HIGH CULTURE─「香港人那好像很懂得尊重文化藝術的態度,其實膚淺得很。」我認為有些香港人真是十分膚淺!極之膚淺!記得當年李雲迪來香港,那一些膚淺的香港人瘋狂搶購的情形嗎?報紙曾經報導李雲迪演出當晚,台上有好些樂章還演奏完,台下的"聽眾"已經拍手,簡直令香港人蒙羞。

香港人為追求高尚的文化而追求,早前的柏林愛樂來港,又再挑起香港人高尚的情操,又再牽起搶購潮。四處張羅,千金一擲,滿以為千八大洋一張門票可提昇自己的港農文化水平。當中又有多少"高尚"的香港人知道,誰是西門.歷圖;誰是卡拉揚?

延伸閱讀:
什麼是文化?
http://www.cinery.net/snap/what_is_culture?commented=1#c000155
《等待香港》< 青 春 篇 > ,林奕華,牛津,2005
http://www.oupchina.com.hk/chi/what/academic.asp#0508-7

linkwith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