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論唱片」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論唱片」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0-05-23

不合格的 Oasis 歌迷(二 )Cast No Shadow


那個下午很無聊...在 youtube 找 Keane 的新歌來聽,聽過新歌幾首,竟然發現 Keane 在 09 年的 V Festival 上 cover 了 Oasis 的<Cast No Shadow>。都說是一個不合格的 Oasis 歌迷,霎時之間想不起這首歌來自那張唱片的。因為一首<Cast No Shadow>又把《(What's the Story) Morning Glory?》拿出來再三回味,向來忽略歌詞的我,發現其實不知可謂 cast no shadow,又得再訪問 google。

在一藏大量 Oasis 訪問,名為 Oasis Interviews Archive 的網站,找來以下 Noel 在 1995 年為 NME 做的訪問,談論製作《(What's the Story) Morning Glory?》心路歷程,關於<Cast No Shadow>,Noel 如是說道 "It was inspired by Richard (Ashcroft) from The Verve. I sussed Richard wasn't very happy for a while so l wrote it for him and about three weeks later he quit. It's about songwriters in general who are desperately trying to say something. I'd like to be able to write really meaningful lyrics but I always end up talking about drugs or sex. People tend to ask my advice about a lot of things. I'm good at giving it but I'm shit at taking it. But people like Richard and Paul (Weller) will look after me they'll make sure I'm conscious in a chair or that I can get home."。

才知道 Noel 和 Richard Ashcroft 如此交情,怪不得<Cast No Shadow>帶來陣陣的無助感...再 dig 下去,更發現 Noel 在 05年為電影《Goal》重新灌錄<Cast No Shadow>並由 UNKLE 來監製 。十年人事,唱者成熟了,音樂上的處理不同了,再配上電影畫面,又是另一種感覺...

Here's a thought for every man, Who tries to understand what is in his hands
He walks along the open road of love and life, Surviving if he can
Bound with all the weight of all the words he tried to say
Chained to all the places that he never wished to stay
Bound with all the weight of all the words he tried to say
As he faced the sun he cast no shadow
As they took his soul they stole his pride

延伸閱讀:
舊文:不合格的 Oasis 歌迷
http://sunnychanorg.blogspot.com/2007/02/oasis.html

2009-12-24

不一樣的聖誕 by A Very Special Christmas

近半年工作甚是煩忙,更是無暇打理網上的札記(實情是懶惰)。聖誕來到,實在再沒有借口不把《不一樣的聖誕》這系列繼續寫下去。每年三兩首音樂或一兩張不一樣的聖誕唱片,不可說不是沒有難度。每年臨近十二月也在想,到底還有「不一樣的聖誕音樂」?答案是有的,而且一來便是七張。

《A Very Special Christmas》是一過已經有二十年歷史的唱片系列,單看系列唱片封面用上Keith Haring,就知此系列非一般,而且甚有歷史。二十年來才推出七張唱片,有若干留連二手唱片店經驗的人,必定經常見這唱片;要不是,剛在今年出了系列的第七張,恐怕我也忘記了有這唱片。《A Very Special Christmas》系列的非一般,根據維基百科所說,是因為自1997年以來,《A Very Special Christmas》唱片系列已經為特殊奧運會籌得超過一百萬美元,未知有沒有其他同類型的系列唱片能籌得這麼多錢。

《A Very Special Christmas》的不一樣,因為她找來所有當時得令的音樂紅星,用他們最自家的方式來演繹不同版本的聖誕歌,有cover、有原創、有Run D.M.C.來rap、有U2來rock 也有、Enya 清唱,還有我最喜歡的 Smashing Pumpkins、Sinead O'Connor、Norah Jones、Madonna...

整個系列可謂巨星雲集,令人「耳」不暇給。


延伸閱讀:
不一樣的聖誕 by Belle and Sebastian
不一樣的聖誕 by Projekt - Excelsis ~ a dark noel
不一樣的聖誕 by Cocteau Twins
不一樣的聖誕 by Wham!
不一樣的聖誕 by Ryuichi Sakamoto
不一樣的聖誕 by John Lennon
不一樣的聖誕 by 達明一派
不一樣的聖誕 by Mogwai

2009-02-21

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音樂

第一次鼓起勇氣參加半馬拉松(以前跑過十公里的,人太多不好跑),又不是村上春樹,跑步本來沒有甚麼好寫。但看過這位二十六年馬拉松經驗的跑手的作品,發覺也可以寫寫一點關於跑步的東西,我可沒有甚麼關於跑步的格言,例如『到最後也沒有用走(行)』,但關於跑步時聽的音樂,大概也可以寫寫。

村上春樹說他跑步時多半聽搖滾樂喜歡聽 Lovin' Spoonful、Red Hot Chili Peppers、The Beach Boys、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 等古老音樂,這些音樂對於我來說的確古老了一點。跑步時所聽的音樂,的確要考慮到配合節奏,跑步跟去 rave party 不同,可不能聽 underworld、Prodigy、Leftfield 等「硬嘢」,否則爆血管有之。跑步時聽的音樂,要輕快、要令人興奮;不能太急速、也不能太 laid back,所以選曲有點難度,幾經反覆試驗,認為 New Order 的音樂最合適用來陪伴跑步,個人喜好還有九十年代的 Ride 和近年 Primal Scream。

輕巧的 ipod shuffle (村上春樹說他較喜歡用 MD)儲存了以下幾首精選中之精選(Weirdo〉、(Way Of Life〉、(Perfect Kiss〉、(Bizarre Love Triangle〉、(Love Vigilantes〉、(Age Of Consent〉、(The Village〉、(Ceremony〉和(Temptation〉。當中尤以來自《Power, Corruption & Lies 》的(Age Of Consent〉為心頭所愛,節奏爽快、韻律明朗,那個鼓聲異常「啱 beat」、那個結他聲亦令人異常興奮,平常聽著此曲來練跑,也可以重複聽幾次。跑半馬拉松時,大概在五至七公里那個開始出汗和西區走廊「暗斜」的時刻,聽到(Age Of Consent〉,一鼓不明來歷的動力令自己不段超過身傍的跑手,也不知道是否因為(Age Of Consent〉令自己在十公里造出 54 分鐘的個人最「佳」成績(當年第一次跑十公里也用了 1 小時 5 分鐘)。
Ride 是九十年代紅極一時的 shoegazing 樂隊,獨愛他們的噪音不太嘈、帶點迷幻、旋律輕快、年青有活力、而且音樂甚有 energy,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啱 beat」,對於用作跑步的音樂,這點很重要!在《Going Blank Again》中選取了〈leave them all behind〉、〈twisterella〉、〈mouse trap〉、〈time of her time〉和〈cool your boots〉。在跑過十公里以後,用來鎮奮和麻醉自己,ride 的音樂十分有效,尤其左膝開始酸痛,可能因為操練不足,大腿肌肉未夠強健。

其實上年 Primal Scream 推出《Beautiful Future》時已十分喜歡,雖然他們已不算年青,但音樂依然充滿活力、扎實、變化也多,當然強勁的節拍,也提供了不少動力給我這腳痛跑手。〈Beautiful Future〉、〈The Glory of Love〉、〈I Love To Hurt (You Love To Be Hurt)〉和〈Time of the Assassins〉是我的至愛。尤其喜歡〈Beautiful Future〉就像告訴我終點不遠矣「you've got a beautiful future, A beautiful future」。輕快的節拍和 Bobby Gillespie 的聲音,也教人忘記痛苦和汗水,要堅持到終點。

最後,用了 2 小時 45 分鐘,才「跑」到終點,成績很一般吧。不過,我跟蹤了村上春樹的格言 -『到最後也沒有用走(行)』,這是我唯一感到自豪的,縱使腳很痛,但我一步也沒有行!

2009-01-26

牛年聽乳牛


又是新一年,年宵市場充斥著的吹氣牛角、吹氣牛奶盒、甚至吹氣牛屎。既然吹氣牛屎也可放在頭上,那聽聽用乳牛作唱片封面的音樂又如何?

一張來自 Pink Floyd 在 1970 年出版的《Atom Heart Mother》,用上一頭乳牛作唱片封面,唱片內容跟乳牛談不上甚麼關係,據說靈感來自 Andy Warhol 的「cow-wallpaper」;唱片名更「冇哩頭」地取材自《The Evening Standard》的一則頭條〈ATOM HEART MOTHER NAMED〉。《Atom Heart Mother》內的音樂盡是 Pink Floyd 早期的 progressive rock,最愛〈Atom Heart Mother suite〉那 orchestration、brass、choir、analog 的 MOOG、故事式慢長的結他 solo、「閩」得不能再「閩」的鼓聲,聽起來靈魂就像到了外太空,真不愧為 psychedelic 的 space rock。

延伸閱讀:
狗年的初一:狗年聽賽狗
豬年的初一:豬年聽吹氣飛豬

2008-12-23

不一樣的聖誕 by Mogwai

又到聖誕,《不一樣的聖誕》當然要繼續。雖然有不少地方仍然大播特播那些陳年聖誕音樂,但今年跟往年好像有點不一樣,最少走過 lane crawford 你會聽到 Belle and Sebastian 唱〈 Little Town Of Bethleem〉、走過 ifc 你會聽到 Cocteau Twins 唱〈Winter Wonderland〉,有幸在假日經過 landmark 的話,更會聽到現場演奏的 jazz 版聖誕音樂!

Mogwai 下月來港,急忙重溫惡補,當下發現他們也有自家製作的聖誕曲目,雖不是甚麼劃時代重新打造的改編後搖滾聖誕音樂,其實只是歌名巧合有一個多少具聖誕氣氛的關鍵字,但已夠叫人樂上半天。來自 Mogwai 的《EP+2》就有一首歌簡單直接的〈Christmas Song〉,沒有鏗鏘的聖誕鐘聲、也沒有兒童大合唱;只有簡潔的琴聲、和諧的結他聲和零碎的鼓聲,簡簡單單的三分二十九秒就構成了一幅美麗的聖誕圖畫,在本應平平安安的平安夜,安坐家中細聽,總比走到喧鬧的街上玩倒數,更有聖誕氣氛。

延伸閱讀:
不一樣的聖誕 by Belle and Sebastian
不一樣的聖誕 by Projekt - Excelsis ~ a dark noel
不一樣的聖誕 by Cocteau Twins
不一樣的聖誕 by Wham!
不一樣的聖誕 by Ryuichi Sakamoto
不一樣的聖誕 by John Lennon
不一樣的聖誕 by 達明一派

2008-11-14

Crystal Castles

engadget 看到 Toshiba 這動用了二百部攝影機的「後 matrix」廣告,本已是視覺上的一大享受,豈料背景音樂更是用上近來甚為喜愛的 Crystal Castles,更令人興奮莫名!



Crystal Castles 是來自加拿大,由 Ethan Kath 和 Alice Glass 所組成的二人電子組合。印象中,由一男一女組成的電子組合總有著獨特的化學作用,令人記憶猶新的心頭好也有玩 drum N' bass 和 trip hop 起家的 lamb、法式浪漫情懷的 mono 和古古怪怪 moloko,當然少不了後期才「電子化」的 Everything but the girl。以上的電子組合,開宗名義是百分之一百的「電子化」,但 Crystal Castles 可有點與眾不同,雖然他們的音樂是百分之一百的電子,但他們帶來的感覺卻是 punk 和 noise。



Ethan Kath 善於玩弄那八十年代的電子遊戲聲效,Alice Glass 經常透過儀器的扭曲唱出不尋常和歇斯底里聲音,Crystal Castles 好玩的地方是他們的音樂猶如狂野的 Yeah Yeah Yeah! 加上復古的 Ladytron、再加上節拍強勁的 Daft Punk,如果看過 Alice Glass 在台上又 diving 又跳上跳落的瘋狂演出,你會以為在看 rock concert 多於在看一個電子組合表演,亦因 Alice Glass 過於瘋癲,他們在 Glastonbury 的演出也被半途腰斬!怪不得 Alice Glass 贏得 the coolest person on planet Earth in 2008 的美譽。

"

2008-08-23

the kooks - live in hong kong

前文說,最常到的是 HMV 發掘新音樂。當時在新唱片專欄,被《Inside in Inside Out》那黑白的唱片封面所吸引,心想這封面美術指導用得不錯(黑白相片加上紅黑組字體簡單而真接,很是美觀),就帶上 headphone 試聽。第一首〈seaside〉,清新自然的 aucostic 結他已是令人心動,再加上其後幾首爽快利落的〈see the World〉、〈sofa song〉、〈eddie’s gun〉和〈ooh La〉更教人愛不釋手,很少在 HMV 沒有 skip 任何一曲的情況試聽整張唱片,《Inside in Inside Out》是例外。

至於今年推出的《Konk》,不是不好聽,要爽快有爽快,要俏皮亦有俏皮,但總是覺得 the kooks 最好的東西已在《Inside in Inside Out》表現了出來,尤其不喜歡〈do you wanna〉,曲調沉悶、歌詞乏味;〈stormy weather〉裡面的 cord 更彷彿把〈sofa song〉再玩一次,雖然對 the kooks 的《Konk》諸多不滿,難得來港 the kooks,始終也得支持,起碼我也很喜歡清爽的〈see the sun〉、活潑的〈Mr. Maker〉和怡人的〈shine On〉...

Luke pritchard 例行說了一句「您好嗎」,看他那傻頭傻腦的樣子,就覺他又搞笑又可愛。緊接令人興奮的幾首〈eddie’s gun〉、〈Ooh La〉、〈Always Where I Need to Be〉,企在最前名的樂迷似乎情緒已十分高漲。靜下來,作回氣的〈One Last Time〉是首很不錯的樂曲,表演了 the kooks 成熟的一面,也很喜歡那句沒有歌詞的「A-b-c-d-e-f and -g」。接下來的〈She Moves in Her Own Way〉和〈Mr. Maker〉也是我很喜歡的,當然還有〈Naive〉、〈Shine On〉、〈see the World〉、〈You Don't Love Me〉。其實在〈Naive〉之前唱了〈do you wanna〉,但我實在太憎這首歌。

以 acoustic 作安歌絕不令人意外,the kooks 大概也有不少 acoustic 的 bootleg。當 Luke Pritchard 獨自拿著木結他走到在舞台的中央,四周的樂迷已不斷說「是時候唱〈seaside〉了」。不錯 Luke 拿起木結他就說,他以前就是住在海邊,然後輕輕地唱出「Do you want to go to the seaside?」。接著就是〈Jackie Big Tits〉,還叫台下的樂迷要幫忙唱出 chorus 部份的「around, round, round」和〈see the sun〉。雖然以我不大喜歡的〈stormy weather〉作結,但我也覺得 the kooks 的演出很了得,年青、有活力、不做作、看 Luke Pritchard 的表現,似乎也感受到他們很享受玩音樂和作表演。有機會的話我一定會再看the kooks 的演出。

2008-08-17

OneLive - OneRepublic

發掘新音樂,最常到的當然是 HMV,近年發覺 H&M 也是一個好地方。OneRepublic 就是無意中在 H&M 發現 - 一次走到 H&M,店內傳來一曲仿似是 belle and sebastian 的清爽結他再加上 kings of convenience 的流麗鋼琴所組成優美旋律,在男主音溫柔的聲線不斷高呼令人心窩的歌詞「I swear it's you, I swear it's you」底下,給打動了。

憑著這句歌詞,終於在網上找到這首是 OneRepublic 的〈won't Stop〉。滿以為發現一隊來自北歐的新組合,怎料 OneRepublic 竟然是來自美國,更加是「稱霸舞林」的 Timeberland 唱片公司 Mosley 旗下的新力軍。更令人錯愕的是,OneRepublic 最出名的不是 acoustic 的〈Won't Stop〉,而是由 Timeberland 操刀的 Billboard Pop 100 八星期高据冠軍〈apologize〉!

在看 OneRepublic 的 live 之前,可以說對他們已有不錯的好感,雖然 OneRepublic 很 pop 但那個流行悅耳的程度又掌握得很準確,說實話,他們再 pop 多一點,我會受不了,就如他們最 pop 那首〈apologize〉,絕對不是我那杯茶。常常搞不清楚,為什麼一隊美國 band 能夠寫出如〈Say (All I Need)〉、〈Stop and Stare〉、〈Mercy〉等帶有強烈的英倫味道,原來 OneRepublic 的「發起人」Ryan Tedder 說他們深受英倫搖滾音樂的影響,當中以 U2 尤甚。怪不得在演唱會當中,他們竟然 cover 了 The Verve 的《Bitter Sweet Symphony》,實在令人難以置信一隊美國 band 走到香港玩個不足一小時的 gig 會 cover 一首英國 band 的「飲歌」,這一 cover,在在令我對 OneRepublic 的好感加不少分數。

另一出奇不意的是在《Bitter Sweet Symphony》之後 OneRepublic 玩了 Rihanna 的《Umbrella》,這個大概因為 Ryan Tedder 跟 Timeberland 當過兩年監製「學徒」有關,原來他在「發起」 OneRepublic 之前已是一個略有名氣的監製,Rihanna 也在 Ryan Tedder 將會監製的唱片名單上。最後 OneRepublic 把〈Come Home〉和〈Someone to Save You〉也玩過了,OneRepublic 竟然沒有唱我最喜歡那首〈Won't Stop〉,我滿以為〈Won't Stop〉才是他們是佳的作品呢!

2008-06-17

Virtual insanity


現今,作為一個「電腦業從業員」,亦即所謂的「做 IT」,在工作中所面對的「工作環境」,實在是 Virtual insanity。已前(也不過是十年),Server 通常是一部或一台的(當然不計 IBM AS/400 之類的「大機」 ),那時候我們只雖要有所謂 client / server 的概念、一些電腦 command,大概已經可以「跑江湖」。時至今日,很多 Server 已經在所謂的 virtual machine 上運行、現今一部所謂的 blade server 已經包含在十多 virtual server 在內、本來要用好幾個網絡設備把網絡分隔的,現在一部設備用上 virtual network 就可以了、以前要親身「on-site」的動作,現在差不多所有也可 remote control 跟「現場」沒有大分別。現是今日「做 IT」,就像那一些十歲以下未見過「黑膠」和 CD 的小朋友一樣,可能連他們負責 support 的那部 server 也未見過。想起 Jamiroquai 的〈Virtual Insanity〉,在在令人「感同身受」,現在甚麼也是 virtual 的,每次看到有關 second life 與真實世界的消息,我也感到有點吃不消,大叫「Futures made of virtual insanity!」

實在是借題發揮,Jay Kay 講的是更大的話題,「now every mother can choose the colour of her child」到底那個 child 自然不自然、是真是「假」、是 man-made man 嗎?

2008-05-16

喜歡 Portishead 是一個病

大概在十多年前,我得了一個病,那個病就是喜歡了 Portishead...

就是一九九五年那暑假,因為從來自英國的暑期班老師借來的一盒「沙沙聲」的卡式帶《Dummy》,感染力強的〈Glory Box〉、淒涼的〈Roads〉,令我喜歡了 Portishead,這個病十分毒,令人不能自己,就像一個咀咒,萬劫不復。

自 97 年的《Portishead》第二張同名大碟和 98 年的《Roseland NYC Live》以後,他們雖然就此消聲匿跡,但我的病並沒有因而好轉,〈Only You〉、〈Undenied〉、〈Humming〉等病毒,仍然經常在我腦海裡發作,Beth Gibbons 的聲音總是歷久不散。

在 2007 年的 11 月,得知 Portishead 會在ATP festival 演出和張會推出近大碟《Third》時,我知道在不久的張來,我的病會進一步惡了。

當聽到《Third》裡的 Beth Gibbons,我知道 Portishead 今次帶來的病毒比起以前更加嚴重,可能致命,我可不想我的生命好像〈Silence〉那樣,在全無先兆之下就終斷了。我也不希望我的餘下日子活在〈Hunter〉那種令人喘不過氣的高壓低下。Portishead 很毒,在〈Nylon Smile〉裡用巫術干擾聽眾的神經。

當去到〈The Rip 〉的時候,問題來了,那由第 132 秒出現,來自 minimoog 的「魔音」,使我不由自主地不斷重複這首音樂。幸好聽了那麼多年 Portishead 的我,多少也長了些抗體,不會因為〈Plastic〉那少少對聽覺神經帶來的干擾所影響到。但〈We Carry On〉可不簡單,重型的電壓輸入、連續不斷的鼓聲、雜亂的結他 riff、歌詞滲出的苦澀,多少要人令心力交碎,再多的抗體抵擋不了。

若不是〈Deep Water〉那一口清淡的水,試問有誰能夠忍受〈Machine Gun〉的鐵腕鎮壓和後來源於2 分 42 秒拳打腳踢,更不用說那有如安魂曲的 chorus 部和後段的聲音扭曲。不要以為〈Small〉是「小兒科」,Adrian Utley 的結他 effect 還未有用盡他的破壞力,如果他使出十乘功力,聽者必死無疑。

〈Magic Doors〉跟《Third》的其他病毒很不一樣,想信不是一個急性的病毒,應該一個慢性疾病,Portishead 最出色的 sampling 終於出場了。〈Threads〉比〈Magic Doors〉更慢,bpm 更慢,病徵的出現病更慢,因為她要你在不知不覺下筋竭力疲,然後慢慢地、慢慢地...

如果喜歡 portishead 是一個病的話,我病得重,但我不想痊癒。

2008-02-11

吉祥寺遇上 Sotte Bosse

上年在日本的渡蜜月之旅,除了在北海道飽食魚生、在二條的狸小路和新宿的 disk union 買了不少二手唱片和在原宿的 uniqlo 一口氣買了十多件「筒 T」(uniqlo 更送我一本叫《T-SHIRT LOVE》的小書),該次在日本最大的收穫可算是在吉祥寺車站下的小商場發現了 Sotte Bosse 這隊令人愛到死的組合。

和太太在吉祥寺車站下的小型商場遊蕩,她走進了一家女性飾物的店鋪(大概由手提袋以耳環也有售,名字好像叫 DEMO 的連鎖小商店),而我就給鋪門前那一列 CD 所吸引著。目下盡是不知名的雜錦唱片(通通是米老鼠和金銀的士高封面)。迷茫之際卻給我發現一個封面清新和簡潔的唱片《innocent view》(可說是唯一一張有經過「設計」的封面),反轉唱片的背面,當然通通是日文,我這個對日本流行音樂完全沒有認知的盲毛,唯一看得懂的,就是宇多田光和〈First Love〉這幾個字,猶疑地下就拿起聽筒,怎知一聽之下不得了...

在沒有心理準備之下,第一首不知名的〈ハナミズキ〉卻是首十分悅耳,依稀流露著印象中多年前涉谷系那種獨特的 bossa nova 風格,歌唱者的演唱很了不起,完成捕捉到 bossa nova 那輕鬆節奏,音樂部份也亳不造作,非常流暢(原唱竟是一青窈一首很慢聽很慢很慢的慢歌)。第二首是在香港也唱得街知巷聞的〈First Love〉,曲風一百八十度轉變,聽筒傳來的竟然一首 groovy 的輕快跳舞版本,雖是 up-beat 的版本,但也加上溫柔的木結他、saxophone 和人聲和唱,絕不是 avex trax 那種生硬的「remix」感覺。第首三也是不知名的〈チェリー〉,就給改編成一首活潑的 reggae 作品,但有點陰陽怪氣。(原唱者是 Spitz,原來是一首不錯的清新 J pop 作品

第四首也是不知名的〈遠く遠く〉,同是被改編成有如〈ハナミズキ〉般異常優美的 bossa nova 作品,可能因為原曲的旋律本來已是十分不錯,所以這個 bossa nova 版本特別引人入勝,可以說這首改編的〈遠く遠く〉是最能代表 Sotte Bosse 的音樂風格和功力。(原唱者是槇原敬之,本來是一首非常老土的 reggae 作品)第五首是改篇自小田和正的〈言葉にできない〉,但十分沉悶所以 skip 了。來到第六首〈やさしさに包まれたなら〉十分有印象,雖然唱片上寫下作曲為荒井由實(現為松任谷由實),但卻完全記不起是誰唱的。原來〈やさしさに包まれたなら〉是來自《魔女宅急便》的,其實記不起也很正常,因為這歌己被改編得面目全非,現已變為一首不節不扣的涉谷系 bossa nova 風格

來到第七首〈夜空ノムコウ〉,單看歌名和不意為意,但聽下來卻十分親熟稔(原來是改編自 SMAP 的作品),結果 Sotte Bosse 把這首紅極一時的流行曲改編成一首有帶點點傷感和流露著地中海風情的 acoustic 清新小品(Sotte Bosse 也在另一張唱片把 SMAP 的《世界に一つだけの花》改成一首令人聽得死去活來的 acuostic 小品)。第八首〈メランコリニスタ〉完全是來歷不明完的,只知來自Yuki,也給改成是一首柔情小品。第九首〈イージュー★ライダー〉很不錯,Sotte Bosse 改成很正經,很是 Antonio Carlos Jobim 那種椰森樹影的巴西風情(怎料原唱的奥田民生的那一個版本是很「rock」的)。

最後一首〈Hello〉,大概是原創的,因為作詞者為 Cana,亦即是 Sotte Bosse 的女主音,〈Hello〉的旋律十分優美,由小提琴帶領著一份傷感的感覺,雖然很 pop,但聽起來也很窩心。我對《innocent view》整體感覺十分良好,除了因為《innocent view》的選曲優良,改編特別,加上 Cana 那沙啞迷人的聲線,口裡唱著「唔喊唔淡」的英文更是性感。雖然,我對這張唱片的感覺良好,但我甚少在無「源」無「故」的情況下買一隻「不明來歷」的唱片,心想回到香港做點 research 才買也未遲,滿以為香港什麼也可以買到,怎料走遍 HMV、Hong Kong Record 和信和也找不到,只能待客訂購,卻索價不菲。最終託同事在十二月日本旅行時幫忙一口氣買了三張大碟的 Sotte Bosse,分別是 2006 年2月2日發行的《Essence of life》、2007 年3月7日發行的《innocent view》和 2007 年10月3日的發行的《moment》。三張唱片也是大玩反唱和改編,選曲也是日本曾經火紅熱買的流行曲目,如果香港是有 Sotte Bosse 買的話,我會強烈向所有人推介,不要再買那些翻抄再翻抄的 3 CD 單碟價的日本 forever love song 電視劇精選情歌集了。

*後來才知道《innocent view》在日本本土也很受歡迎,據 Oricon 音樂排行榜等的統計,《innocent view》的全年銷量達165,282張,列第 74 位。

Sotte Bosse 的 offcial web site 有每一首歌的試聽: www.sottebosse.com

2008-01-04

十年一瞬間 Daft Punk - Alive 2007


「音樂飛馳中‧十年一瞬間」,Daft Punk 又豈只叱吒省港澳英美意法日十年。Daft Punk 的《Alive 1997》才在 2001 年推出,仍在世界各地進行 tour 的 Daft Punk,竟然急不及待在推出《Alive 1997》的十週年誌慶推出了《Alive 2007》。在 Daft Punk 為《Alive 2007》特製的網站《DAFT PUNK :: ALIVE 2007》有以下十分有意義的一句﹕

10 YEARS AGO,DAFT PUNK REDEFINED MUSIC
NOW THEY HAVE REDEFINED THE LIVE PERFORMANCE

十年,一隊電子跳舞音樂組合可維持十年可謂少之有少。Daft Punk 十多年前的 groove,在今時今日竟然仍然令人「聞歌起舞」。在一個澳洲的網站看到有 Daft Punk 的訪問,才知道 Guy-Manuel de Homem-Christo 和 Thomas Bangalter 不甘於只是用簡單的三兩個 samplers 和drum machines 就走上台獻技,他們務求用最上新 software 帶來最 state-of-the-art 的視覺和聽覺體驗。如果 Daft Punk 自己說他們在 redefine music 和 music performance。我會說 Daft Punk 的《Alive 1997》是把他們的第一張大碟「re-construct」成一個 non-stop 的 remix,但是《Alive 2007》就是把他們的所有的唱片「de-re-construct」成一個新的 single piece of performance。

用 itunes 來播《Alive 1997》基本上只有一個 chapter,所以我把他看成一個 non-stop 的 remix。雖然《Alive 2007》分了chapter 可以找到曲目,但細心聽《Alive 2007》會發覺 Daft Punk 是把所有他們的過往所造的音樂逐一拆散,然後在音樂表演現場把每一個零碎的 sample 重組再裝勘。令人意外的是 Daft Punk 沒有把他們的音樂原原本本的重組,而是〈touch it〉裡有〈techologic〉、〈around the world〉裡有〈harder,better,faster, stronger〉,Daft Punk 的確沒有是單單用幾個 samplers 和 drum machines 就走上台了事,那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手法,基本上已經不再是 remix 或者 spinning 那麼間單。再說,好像〈One More Time〉/〈Aerodynamic〉和〈daft funk〉/〈daftendirekt〉那萬人歡呼的「場面」簡直令人聽得感動,〈The Prime Time of Your Life〉/〈The Brainwasher〉/〈Rollin' & Scratchin'〉/〈Alive〉又令人聽得心也跳了出來,可恨未有機會在現場體驗 Daft Punk 的 Live Performance!

2007-12-24

不一樣的聖誕 by 達明一派

每年的聖誕,我也很討厭。討厭那些「很快樂的聖誕歌」,所以在過去兩年的聖誕,在這裡寫了「不一樣的聖誕」系列,總覺得聖誕歌是可以不一樣的。關於不一樣的聖誕音樂,肚子裡的墨水差不多用完,所以今年只帶來一首「家喻戶曉」的「聖誕歌」- 達明一派的〈今天應該很高興〉。

在上年那篇〈不一樣的聖誕 by Wham!〉,寫到我那位「玩音響」的舅父,除了他那有僅的有三張英文 CD,帶領我聽外國音樂之外,另外最重要的唱片大概就是那幾張達明一派的黑膠唱片。舅父時常聽達明,我想是因為他們在 80 年代未的確很紅,聽達明,應該被列入是潮流分子。其實當時不懂得欣賞達明的音樂,只知道他們的〈馬路天使〉和〈溜冰滾族〉的 remix 是「焚」機首選。〈馬路天使〉和〈溜冰滾族〉的 remix 是來自《我們就是這樣長大的達明一派》這張新曲、remix 加精選的拉雜大碟的 side B,而〈今天應該很高興〉就是來自這張唱片的 side A。

對於〈今天應該很高興〉的印象,當時只覺很好聽,報紙就說寫這首歌的歌詞很有共嗚,大概在電視、電台達明因為也〈今天應該很高興〉所以拿很多獎。因為當時只中一二的程度,所以從沒有深究達明一派的音樂,直到好幾年後沒有跟舅父同住,自己開始買二手唱片,在信和中心的一角發現一張被人遺棄的《我們就是這樣長大的達明一派》CD,才重新「愛上」達明一派的音樂。

重新聽達明一派的音樂,十分「震撼」,才知道他們除了在音樂上的型式在 80 年代是「達成一派」之外,他們的歌詞同樣表現了一般歌手所不好觸及的題材。時為 87/88 年,因為十年後的香港將會由英國人手上回歸到中國,當時香港大街小巷的話題,盡是移民/不移民、移到民/移不到民。在潘源良筆下的〈今天應該很高興〉道出了當時那些不移民、移不到民或未移民一族對於他們已經移了民、移到民的親戚朋友在地球的另一方邊的感觸。「(在)某一個熱鬧聖誕夜、重見目前」,在自己一篇〈16 Years of Being Boring〉曾經寫道,「明哥在達明時代,潘源良筆下的〈今天應該很高興〉,更有像〈Being Boring〉般的意境」我十分欣賞潘源良筆下的意境,可以在短短幾句的歌詞,輕描淡寫地繪畫出一個時代的人和事,在 2007 年的今天,我想很難找到另一位作詞人可以跟潘源良相提並論。

難道我們在聖誕節除了唱 merry Xmax 和玩倒數之外,真是沒有其他事可以幹?

〈今天應該很高興〉達明一派

鬧市這天 燈影串串 報章說
今天的姿采媲美當天 用了數天 反覆百遍
我將心聲附加祝福 信箋寫滿 偉業獨自在美洲
很多新打算 瑪莉現活在澳洲 天天溫暖
望望照片 追憶寸寸 某一個熱鬧聖誕夜 重見目前
永達共大傑唱詩 歌聲多醉甜
秀麗伴在樂敏肩 溫馨的臉...
多麼多麼的高興
多麼多麼的溫暖 快樂人共並肩
今天應該很高興 今天應該很溫暖
祇要願幻想彼此仍在面前
我獨自望舊照片 追憶記往年
我默默地又再寫彷相見...

延伸閱讀:
不一樣的聖誕 by Belle and Sebastian
不一樣的聖誕 by Projekt - Excelsis ~ a dark noel
不一樣的聖誕 by Cocteau Twins
不一樣的聖誕 by Wham!
不一樣的聖誕 by Ryuichi Sakamoto
不一樣的聖誕 by John Lennon

2007-12-12

來自蘇格蘭的 Mylo

公司的外籍上司聽到我的手機鈴聲,不出三秒就認出是 Moby 的 Porcelain,我倆立即「相認」,並且開始細數大家喜愛的樂隊。可能因為他是外國人,而且有廣泛的音樂門路,他所提及的音有很多我也聞所未聞,他給我介紹了獲提名 2007 年 Grammy Awards 的最佳雷鬼專輯《Youth》的美國猶太人 Matisyahu 、Karl Jenkins 的中古 new age 音樂《Adiemus - Songs of Sanctuary》和來自蘇格蘭的 Electro House 音樂人 Mylo。

幾日後,這位上司竟然送我一張 Mylo 的《Destroy Rock & Roll》唱片,實在令人興奮莫名,他更笑道 Mylo 是他的同鄉 - 也是來自蘇格蘭的。之前未有聽過 Mylo 的名字,但對於〈Drop the pressure〉和〈Destroy Rock & Roll〉卻很有印象。現在才聽這張 2004 年的《Destroy Rock & Roll》,雖然好像有點過時,但事實上 Mylo 對於 sample 的取材有如 air 和 zero 7 般的流麗, 對於跳舞音樂的編排和起承轉合卻有如 Daft Punk 和 Fatboy Slim 般的熟練和「動人」,據說英國的《The Face》曾更把 Mylo 形容為蘇格蘭的 Royksopp。

我這等「都是聽 Daft Punk 大」的一群,對於《Destroy Rock & Roll》的點提作品〈Destroy Rock 'n' Roll〉,在概念上不能否認〈Destroy Rock 'n' Roll〉確是一首十分 Daft Punk 作品。如果我懂 mixing 的話,我定會把 Mylo 的〈Destroy Rock 'n' Roll〉和 Daft Punk 的〈Teachers〉混在一起,我相信當任何人聽到〈Destroy Rock 'n' Roll〉裡的那幾句歌詞「Michael Jackson, Prince, Bruce Springsteen,Tina Turner, David Bowie, Van Halen, Madonna...」定必想起 Daft Punk 的〈Teacher〉那幾句「Paul Jonson, DJ Funk, DJ Skull ?, DJ Rush, Waxmaster, Hyperactive, Kevin Carol, Bryan Wilson.. 」

至於〈Drop the pressure〉裡那種把 vocoder 人聲玩得出神入化的手法,在我眼內也跟 Daft Punk 在成名作《Homework》裡那種對於 vocoder 的手法同出一轍。其實,除了好像〈Drop the pressure〉和〈Destroy Rock & Roll〉較 groove 的作品,Mylo 也利用來自 70 年代的音樂做了不少很舒服、很 laid back 的作品如〈Valley of the Dolls〉和〈Sunworshipper〉。我尤其喜歡〈Emotion 98.6〉,因為〈Emotion 98.6〉令我想起 warp record 那玩舒情電子音樂的 Plone,實在很懷抱他們為冰冷的電子音樂,用很「innocent」方法帶來溫暖的感覺。

2007-12-02

Miss World

中國佳麗張梓琳大熱勝出第57屆世界小姐,令我想起一首 grunge 年代火紅的樂隊 Hole 的〈Miss World〉和那受盡是非議的女主音 Courtney Love。Courtney Love 是誰?就是 Kurt Cobain 的太太,而 Kurt Cobain 就是 grunge 年代最重要的樂隊 - Nirvana 的主音和靈魂人物。

在聽 grunge 的年代,除了 Nirvana 之外最喜歡的就是 Hole、L7 和 Smashing Pumpkins。十分喜歡 Courtney Love 那種爛泥一般的聲音,有時覺得爛的女聲如 Hole 的 Courtney Love 和 L7 的 Donita Sparks,有時覺得女聲比男聲更有破壞力。

〈Miss World〉一曲是來自 1994 的《Live Through This》大碟,據說 Kurt Cobain 也參與了《Live Through This》不少的和音,在大碟內凡的另一首〈Softer, Softest〉可以聽到 Kurt 的聲音。至於〈Miss World〉的歌詞和當年的 grunge 音樂一脈相承,都很負面。〈Miss World〉甚至是有自毀傾向「I'm miss world, somebody kill me,Kill me pills, No one cares, my friends ...Now Ive made my bed, Ill lie in it, Ive made my bed, Ill die in it, Ive made my bed, Ill cry in it, Ive made my bed, Ill lie in it」通通也是負面的,相信在今時今日保守和政治要正確的社會,沒有人會接受這樣的歌詞,我也不希望有這樣可憐的世界小姐。只是耳朵發洩一下就好了。

2007-08-23

the view @ H&M

正如在 Zara 買不到稱身和稱心的衣服,在 H&M 翻來覆去也只是找到唯一一條純黑色的褲子,那些 t-shirt、便服總是不合心水。雖然 H&M 的衣服不合眼緣,但 H&M 的 background music 則合心水。

H&M 的 background music 通常也是一些不知明的西歐音樂,但偶爾也有一些「熟口熟面」的英倫音樂,印象中也曾在 H&M 聽到 Jarvis Cocker 的新歌。正當在 H&M 內「遊魂」之際,頭上的揚聲器竟然傳來 the view 的《Wasted Little DJs》,興奮莫名!

因為聽到 the view 而興奮,皆因這四名小伙子的風頭確是一時無兩,而且年輕有為(平均年齡才19至20歲)。他們的第一張 single《Wasted Little DJs》才在 2006 年 8 月推出,已經勇奪 Shockwaves NME Awards 2007 的 Best Track of the year 和 NME Track of 2006 的第九位;大碟《Hats Off The Buskers》在三日內買了 58,000 張,随即在該星期當上 UK album charts 第一位。

相信 the view 的成功當然多少來自 NME 的力薦和監製 Owen Morris 的名氣(Owen Morris 曾為 Oasis 監製《Definitely Maybe》、《(What's the Story) Morning Glory?》、《Be Here Now》和 The Verve 的《A Northern Soul》),但 the view 的音樂的確是有朝氣、夠青春、又攪笑。好像《Wasted Little DJs》那幾句完全不知道是甚麼語言的歌詞「Astedwae ittlae ejaysdae」,原來是用所謂的 pig latin 「兒童黑話」所組合而成。Pig latin 是一種英語語言遊戲,把那些字的子音、母音開頭發音改變。就好像我們在中學時期,有系統地「亂」把一些字詞的發音改了,然後那來講笑。經過發音的改變,原來「Astedwae ittlae ejaysdae」,就是歌名「Wasted Little DJs」,你說好笑不好笑。初生之犢不虎,《Hats Off The Buskers》在不用瞻前顧後和沒有畏首畏尾的情況下,令人聽得份外輕鬆、份外舒服。

Astedwae ittlae ejaysdae
They're the cleverest blonde we ken.
Astedwae ittlae ejaysdae
I wish everybody danced like them.

2007-08-18

Travis 那條自私的牛仔褲



無意中在 channel [V] 看到 Travis 第五張大碟《The Boy with No Name》的新 single〈Selfish Jean〉,立即愛上。不論你有沒有聽過 Iggy Pop 的〈Lust For Life〉,當聽到那輕快的節拍,相信必定即興奮起來,對音樂有過敏反應的人「如我」更會手舞足蹈。〈Selfish Jean〉似〈Lust For Life〉?原來 Fran Healy 在寫〈Selfish Jean〉的 demo 時,根本就是用上〈Lust For Life〉的 drum intro 來...〈Selfish Jean〉的 mv 更是一絕!猶如自拍video一樣,一個定鏡直落,由 Demetri Martin 穿上十幾件印有歌詞和圖案的 t-shirts,隨著〈Selfish Jean〉的歌詞和意思,一邊跳一邊除,除到一半更有人在送上曲奇和水,又有警車聲音,夠好笑。據說已經有人仿照 mv 內的 t-shirts 來買錢了,我實在很喜歡「Aaaaaaaaaaaahhh... Selfish Jean」那件 ...



其實來自《The Boy with No Name》的第一主打〈Closer〉,也十分好聽,不斷重複的那幾句「closer, closer, Lean on me now, Lean on me now」聽得人心窩。那 music video 也是好看,尤其在後段超市經理由 office 走出來看看外面為甚有音樂聲的一段。經理一推開門,音樂便 fade out 然後變成 music box 和 ti ti ta ta 的聲音,更是整過 music video 的高潮所在。這個在 supermarket 所拍的 music video ,不禁令我強烈地想起 Sean Ellis 電影的《Cashback》。

2007-02-18

豬年聽吹氣飛豬

年宵市場的吹氣肥豬、吹氣豬腿買得成行成市,令人想起一張也是用吹氣豬來作封面的經典唱片 -- Pink Floyd 在 1977 年出版的《Animals》
Pink Floyd 的飛豬當然不是年宵市場那些「資本家」的產品,但年宵市場那些「資本家」的靈感是否來自 Pink Floyd 的吹氣飛豬,卻不得而知。Pink Floyd 那隻四十尺長,在 Battersea Power Station 上空「盤旋」的飛天豬氣球,其實是用來諷刺那高高在上的「資本家」(upper class),在監視「工廠」內的工人(working class),據說概念是來自奧威爾George Orwell)的《動物莊園》(Animal Farm)。

其實唱片封面上的飛豬是用人工方法合成的,因為拍攝工作一波三折。第一日,天氣不錯,但沒有放飛豬上天、第二日,飛豬在拍攝時突然被大風被吹到老遠,有機師在四千多呎上空的下發現飛豬,令希斯路機場一道停止服務、第三日,飛豬成功放上,但天氣又太差。

經常惡搞的 The Simpsons 也放了隻吹氣飛豬上天...

延伸閱讀:
上年的年初一 - 狗年聽賽狗

2007-02-15

不合格的 Oasis 歌迷

我絕對是一個不合格的 Oasis 歌迷,手上只有《Definitely Maybe》、《(What's the Story) Morning Glory?》的唱片和一盒《Oasis live by the sea》的 VHS。自問對 Oasis 的熱愛,早在《(What's the Story) Morning Glory?》和一片 Noel 和 Liam 的對駡聲中冷卻了。多年來給自己一個借口就是,95 年 8 月那一場 Oasis 和 Blur 的世紀單曲大戰,我是站在 Blur 那一邊的 - 因為〈Country house〉實在好聽又新奇。所以《(What's the Story) Morning Glory?》之後的唱片我再沒有買、《Definitely Maybe》的十周年 DVD 也沒有、Oasis 兩度來港的演唱會我一而再地「錯」過了、 但是竟然連早前肥樹那個驚為天人的 Oasis 展覽我也再三「錯」過了...但多得肥樹在他的blog播放了這首我從未聽過的早期作品〈Whatever〉,竟然重燃對 Oasis 喜愛。

這首〈Whatever〉是在 94 年尾推出的單曲,正值《Definitely Maybe》和《(What's the Story) Morning Glory?》中的真空期,〈Whatever〉不但擁有 Oasis 那一貫的流行旋律,更配上 London Session Orchestra 的弦樂合奏,實在教人愛不釋手。現在〈Whatever〉已經進佔了我最喜愛的 Oasis 作品,跟〈Live Forever〉和〈Married with Children〉齊名,竟然把〈Wonderwall〉、〈Champagne Supernova〉和〈Don't Look Back in Anger〉比下去。

2006-12-25

不一樣的聖誕 by John Lennon

在 1969 年 John Lennon 和他的妻子 Yoko Ono, 在世界各地十一個地方登了反戰越戰的告示,他提醒世人「WAR IS OVER! (If You Want It) Happy Christmas from John and Yoko」並在 1971 年 錄下了這〈Happy Xmas (War Is Over)〉。

我們知道一場越戰死了數以百萭計的人,在世界上的戰爭從來也沒有停止,1998 年開始的剛果內戰至今已有 380 萭人被殺,伊拉克的戰爭也是每日有無辜的人被殺。我想時至今時今日也有戰爭,也有那麼多無辜的人死亡,是 John Lennon 所始料不及。

Happy Xmas, but the War Is NOT Over

linkwith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