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06

唔打自己唔知咁好聽 Moderat

幾年前朋友 send 來當時 Moderat 嘅新殜 Moderat II,老老實實當時毫無感覺。作為一個 junglist,我對所有 jungle / drum n' Bass 以外嘅變種都嗤之以鼻,到依家我都未接受到 dubstep 尼味野,所以當時聽幾秒已經泥手 certified 尼隊野。天意弄人,早前因為一個 Vincent Urban 嘅 In Japan 錄像,短短幾分鐘嘅影像由新宿街頭走到森山大川,好睇!不過最主要係個 bgm 滾動得不能!因為 bgm 用左 Moderat 第一張大碟嘅 Porc #1 同 Proc #2,錄像同音樂配搭得天衣無縫!好行、好焚、好有速度感!原來 Moderat 除左 dubstep,重有一手 techno 嘢、有 film、有 groove、重要有浸 ambient 底,嗚呀!聽完 Proc,我就好似個封面咁,自己兜搥打自己咁。不過 Moderat 張新碟 Moderat III 就⋯⋯ 

2015-12-05

Kid Koala 有幾正?

Kid Koala 有幾正?我希望講到一成。

Kiasmos 交台後,用左半粒鐘 set 好三個 deck 同一個 mixer。然後一身 Koala costume 嘅 Kid Koala 接過咪,用流利廣東話同大家講:你地好,我係 Kid Koala⋯⋯ 一開始,就連環幾首 Beastie Boys,响我以為自己睇僅嘅係 Mix Master Mike 嘅同時,剎那間又想起原來 MCA 已經離開左我地幾年。之後一連串無間段 mixing,有 old school hip hop、soul、funk、80's disco,就連 classic rock 亦俾佢 mix 埋落 dance beat。記得上次 DJ Krush 响 Kee Club 嘅演出亦有咁多元化,但 Kid Koala 嗰種 mixing 係 smooth 到癲,差不多分零兩分鐘已經換碟,轉 beat,重點係佢冇帶 ear mon 都入得咁準! 
Kid Koala 多元化到極點!就連佢五歲個女聽嘅兒歌都可以變跳舞野,重要叫埋 stage 上面兩個食蕉一齊舉手數 beat,齊 jump up,自己走埋落台叫大家一齊踎底起身玩一二三三二一,一齊un下un下跳起身,再走上台駁返隻歌,又完全冇甩 beat!

响已經 high 爆嘅時候。筆鋒一轉,一個熟悉的美奏出來,竟然係 Karen O 把聲!再次被 Kid Koala 撻著,佢用左 Yeah Yeah Yeahs 其中我最鐘意嘅 Skeletons(來自 It's Blitz!),於是又 stone 左咁企左响度,睇一下 Kid Koala 會再點 develop,佢竟然 mix 左 Fitter Happier 落去(來自 Radiohead 嘅 OK computer)!成隻 Skeletons 俾 Kid Koala mix 到變成第二樣嘢!心𥚃暗自稱贊 Kid Koala 原來都聽 indie 野,重俾諗到可以咁樣 mix。

最後的高潮位,當然係 Kid Koala 嘅首本名曲,用 3 個 deck 玩啲 Moon River,一首耳熟能詳嘅 Moon River,Kid Koala 只係用 Turntable 同 mixer 就已經玩到出神入化,除左目定口呆,同無話可說之外,我真係無話可說⋯⋯ 所以,我覺得 Clockenflap 2015 嘅 top one 絕對係 Kid Koala!別無他選!

#kidkoala #clockenflap #clockenflap2015

2014-09-24

千住博的陰翳禮讚

每次路過荷里活道某 gallery 都會被 Hiroshi Senju(千住博)的「瀑布」系列所吸引。來到輕井澤,終於有機會到千住博美術館,整個場館的形狀是不規則,地台甚至是斜坡來的,在充滿日光照射的館內,欣賞一幅又一的瀑布和最新的「崖」系列,份外親切。小的瀑布有兩三尺闊、高一米至兩米;大型的有兩米多高、十多米闊,坐在靜靜的油畫前觀賞黑與白的瀑布畫作時,彷彿聽見瀑布流水的衝激聲;千住博館特設兩個展館,一個是用紫外光燈照射在巨型瀑布上而造成螢光瀑布視覺效果,當中一層又一層的瀑布層次和噴墨效果在螢光漆油下表露無遺;另一場館是極大型的installation,只有黑白瀑布高三至四米,闊二三十米,在瀑布是一個不規則的「湖」,「湖水」很淺亦沒有流動,死寂的湖水跟寬濶而巨型幅氣勢磅礡瀑布形成強烈的對比之餘,我終於感受和欣賞到可謂黑與白之間的「陰翳禮讚」⋯⋯



2014-07-28

Kid A


主場沒了,廢 Blog 今日重新上路,為「我城‧我觀點‧我主場」繼續發聲!

若是問我最喜歡 radiohead 那張大碟,我會說是 Kid A。正值香港回歸時,OK computer 推出,雖然也 OK 喜歡,但對於當時沉醉於回歸 rave party、jungle、drum n' bass、 IDM 等跳舞音樂盛行的時期。卻開始對一切以 band sound 提不起興趣。

對 radiohead 有 OK 喜歡到超級擁護,可說是由 Kid A 才開始,萬萬想不到 Thom Yorke 由 no surprise 的水底 ballad,一個鯉魚反身,大玩電子音樂!雖然 rock 加電,古有經典 Briano Eno 為 U2、Slowdive 等監制的唱片,煙霧彌漫的 ambient 底,的確為齊張唱片升格不少。但個人認為 Kid A 的前瞻、破格,卻是遠遠超越 eno 大師的「新」音樂。整張Kid A 的氣氛⋯⋯ 那種電,不是百分之一百無塵實驗室那種純粹電音,而是有點 organic、有點破舊、有點電影感、有點憂鬱和未世情懷的電。

Everything in the right place 和 Kid A 的 analogue 聲音,令人完全沉醉於電子和原子中間的 ambient mode、絕對不比 aphex twin、autechre 等 IDM 元祖弱的 idioteque 可以聽到人想聞歌起舞 !morning bell 和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也是華麗與滄涼、令人回味再回味的安眠藥、就連最 rock 的 morning bell 也流露著甚為 subtle 的 analogue organ 聲音⋯⋯

當然 In Rainbow 和 TKOL 也把 radiohead 愈來愈提昇到神級的作品,但 Kid A 卻絕對是那些年令人另眼相看的大碟!亦為 radiohead 在 Kid A 之後風格作為註腳。如果 OK computer 對我來說是 no surprise 的話,那些年的 kid A 絕對是 A 級 surprise!



2014-03-01

我,今日,重新,愛上,Autechre⋯⋯


早前,一口氣把所有 Autechre 的 CD 賣丟,只剩下太殘太花的 Chiastic Slide,也以為自己不會再聽。

誰料到,在大阪又給我遇上 Chiastic Slide 的唱片!令人愛不惜手的,不是因為 2LP,而是 the designers republic 的設計!雖然唱片跟 CD 的設計基本上是一樣的,專色、Lamination、metallic 銀... 但唱片上就是多了些 detail 位,cd 封面本來的暗銀色換上 spot uv、本來在 CD 上白色偷空的十字花,在唱片上換成在 UV 上壓十字花、本來是 CD 內頁的圖案,在唱片版本換成 sleeve 的外套,同時大幅加上 uv,整體上不只 upgrade 了,而是這個設計似乎才是原版,CD 版本多少是因為成本和大小局限而成的 trade-off。

其實,以上的知識也是從設計師朋友口中得知,但作為門外漢,卻一直被感染至十分喜歡 TDR 的設計!自覺手上的 Chiastic Slide 絕對是一件 TDR 的藝術品。

回到音樂上,很喜歡把唱片和 CD 一同比較。唱片少了 CD 刺耳的高頻,唱片的低頻既深且濶,CD 卻太前、太硬,可能因為這個原因,曾經一陣子也不喜歡 Autechre,因為很煩、很吵耳。但手上的唱片 drum loop 鏗鏘,卻是溫柔、電音溫暖、而又開陽。我,今日,重新,愛上,Autechre⋯⋯ 

2013-11-05

Mew Live in Hong Kong 2013


在未看 Mew 的 live 之前,老實講,其實對他們並不是十分喜愛,總是覺得他們陰陽怪氣,唱片的聲音太尖,不夠 rock,甚至覺得 Jonas Bjerre 的聲音好煩。

但是今年在 summer sonic 看過他們的現場演出後,不但令我180 度改觀,他們的感染力甚至令我汗顏,當時分不清到底是因為去到日本所以自己 natural high,還是因為身邊 Mew 的日本樂迷比自己要再投入百倍,所以令自己也覺得很感動。我不熟悉 Mew 的歌,但記得結尾的一首歌很好,是一首畫面淒美,動人的音樂,有一種差不多令人想落淚的衝動⋯⋯

才不過幾個月,在香港跟 Mew 重遇,身處是不同的場地,身邊是不同的樂迷,但那種氣氛竟然是跟日本那經驗一樣的似曾相識。同樣熟悉的,是樂迷的熱情、是精彩的燈效、是 Jonas Bjerre 的聲音和那濕透的牛仔布恤衫。安歌時的結他手輕描淡寫道出創作 Comforting Sound 這首歌的背景,當時是一個很寒冷的冬天,他們就在家中的閣樓玩音樂,房內只有很少的暖氣,他們就是在微溫的寒冬下寫出這首歌,當結他隨隨奏出 intro 時,那最令人熟悉的感覺當下回來了,就是幾個月前那淒美的畫面、那動人的音樂、那差不多令人想落淚的衝動。不同的是,今次真是感動得落涙,並不是講笑的「好聽到喊」,而是整首Comforting Sound 的動容、感人,所以令人淚流⋯⋯

2013-08-30

Mojave 3 live in Hong Kong

Love songs from the radio ⋯ 十多廿年前,仍在讀書時,常常聽收音機。一次無意中扭到一個大陸電台,竟然在介紹 Slowdive 的音樂,自此追隨到及後的 Mojave 3。 從沒想過會在香港看到他們的演出。今日的現場演出,令人十分感動,由其 Neil Halstead 唱出 acoustic 版的 40 days 和 alison 時,一切美好的、溫暖的、青蔥的、歲月、朋友、音樂、陽光、香氣,一一在腦內浮現。 我當下感到,音樂 — 就是要聽現場的,一切CD、黑膠、 hi-fi,聲音再靚也不實在。縱使現場多熱、音響多爛,見到心愛的樂隊演出,就滿足了。

2010-12-04

Gorillaz Escape to Plastic Beach Tour 後記

如大多樂迷一樣,老早留意到 Gorillaz 的 world tour 路經香港。多年來由 blur 的《Parklife》到 Gorillaz 的第一張《demon days》追隨至今,難得 Damon 來港,又豈可錯過。不過最令我覺得這過演唱會非看不可的,倒是《金融時報》的 Richard Clayton 把 Escape to Plastic Beach Tour 給予五粒星滿分!和在 Youtube 看到 Gorillaz 在 Live On Letterman 的精彩演出,方知道 Gorillaz 的 tour 會是一個星光熠熠、包羅萬有的演唱會。

De La Soul 作為 supporting act 順理成章之餘,令我驚訝的是現時的 hip hop star 用「真功夫」在 turntable 上又捽又 rap 之後,是會掉下 turntable、打開 macbook pro 然後以卡拉OK式的手法,走到台前又跳又rap的,真是眼界大開。


Gorillaz 的 Escape to Plastic Beach Tour 正式由〈Orchestral Intro〉和 feature Snoop Dogg 的〈Welcome To The World of the Plastic Beach〉打開序幕。得強調,Gorillaz 的動畫已由二維的平面卡通「進化」成三維畫面再配上真人穿梭其中的故事式電影畫面,在演唱會強調「視」和「聽」的娛樂享受時,Gorillaz 的製作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自己本來就對《Plastic Beach》內的〈On Melancholy Hill〉尤其喜愛,所以當 Damon Albarn 背上木結他唱輕快的〈On Melancholy Hill〉時,加上背後有趣又幽默的 mv,令人感覺特別雀躍。另十分喜歡的就是來自《demon days》的〈Dirty Harry〉和〈Clint Eastwood〉,大概一眾 Gorillaz 的樂迷亦跟隨高唱"I need a gun to keep myself from harm和"I ain't happy, I'm feelin glad, I got sunshine in a bag, I'm useless, but not for long the future is comin' on"。

Little Dragon 隨團 Gorillaz 來港是驚喜之一,尤記得上年 Little Dragon 也曾在中環 Grappa's Cellar 有精彩的演出,意想不到今年她們竟然跟 Gorillaz 同台,跟 Damon 帶來迷幻和輕柔的化學作用。其後 Damon 帶來一隊來自中東的亞拉伯樂團和一首充滿異國風貌的曲目,緊接的就是〈White Flag〉,Damon 竟然那出一幟白色大旗團團轉,氣氛高漲。在尾聲時,Damon 亦帶來另一位來自四川的姑娘,以古箏伴奏 Damon 當年在香港寫的一首〈Hong Kong〉,背後的 video wall,則不斷播出,香港夜晚景色。

Gorillaz 的 Escape to Plastic Beach Tour 令人有喜出望外的感覺,如 Richard Clayton 所言 Gorillaz 如今以是一隊 multifarious band,不再只是幾段卡通加上「真人發聲」那麼簡單,其陣容之大,音樂取向之廣,代表了音樂主腦 Damon Albarn 音樂上的無比野心,同時亦為樂迷帶來無比「耳」福。

2010-08-28

你的語言是你思考的局限嗎?

在國際先驅論壇報看到一遍有趣的文章,談及語言跟思考的局限。

世界各地有著不同的語言,不同的語言對同樣的事物會有不同的演譯。在英語世界,死物是沒有性別的,但在法語和德語,死物是可分為男和女的。有趣地,對於相同的死物,例如一座山,在德語和西班牙語又是不同的性別。華語跟英語對於時間的觀念有著跟本分別,這個很顯淺,因為中文是沒有 past tense 和 furture tense 的。看來不同的語言對相同的事物確有不同的演譯和表達,那麼,能不能說語言會局限思考?但我們可以用中文去理解西方的哲學和理論,不過,如果我們沒有看過那些譯本,使用中文思考可否發展出西方的哲學和理論?可能有點商榷,當然又要加上地理,人文,宗教,歷史等等的因素。

另一關於語言的部份亦甚有趣,原來有某種語族的人在概念上是沒有前後左右的,他們只有東南西北,因為他們天生在腦袋裡有天然的指南針,在大海也能自如地認“路”回岸。他會對你說:在你的北方有一雙螞蟻!城市人,不是睇風水,你抬頭一望,你知你的北面在那邊嗎?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Does Your Language Shape How You Think?

2010-05-23

不合格的 Oasis 歌迷(二 )Cast No Shadow


那個下午很無聊...在 youtube 找 Keane 的新歌來聽,聽過新歌幾首,竟然發現 Keane 在 09 年的 V Festival 上 cover 了 Oasis 的<Cast No Shadow>。都說是一個不合格的 Oasis 歌迷,霎時之間想不起這首歌來自那張唱片的。因為一首<Cast No Shadow>又把《(What's the Story) Morning Glory?》拿出來再三回味,向來忽略歌詞的我,發現其實不知可謂 cast no shadow,又得再訪問 google。

在一藏大量 Oasis 訪問,名為 Oasis Interviews Archive 的網站,找來以下 Noel 在 1995 年為 NME 做的訪問,談論製作《(What's the Story) Morning Glory?》心路歷程,關於<Cast No Shadow>,Noel 如是說道 "It was inspired by Richard (Ashcroft) from The Verve. I sussed Richard wasn't very happy for a while so l wrote it for him and about three weeks later he quit. It's about songwriters in general who are desperately trying to say something. I'd like to be able to write really meaningful lyrics but I always end up talking about drugs or sex. People tend to ask my advice about a lot of things. I'm good at giving it but I'm shit at taking it. But people like Richard and Paul (Weller) will look after me they'll make sure I'm conscious in a chair or that I can get home."。

才知道 Noel 和 Richard Ashcroft 如此交情,怪不得<Cast No Shadow>帶來陣陣的無助感...再 dig 下去,更發現 Noel 在 05年為電影《Goal》重新灌錄<Cast No Shadow>並由 UNKLE 來監製 。十年人事,唱者成熟了,音樂上的處理不同了,再配上電影畫面,又是另一種感覺...

Here's a thought for every man, Who tries to understand what is in his hands
He walks along the open road of love and life, Surviving if he can
Bound with all the weight of all the words he tried to say
Chained to all the places that he never wished to stay
Bound with all the weight of all the words he tried to say
As he faced the sun he cast no shadow
As they took his soul they stole his pride

延伸閱讀:
舊文:不合格的 Oasis 歌迷
http://sunnychanorg.blogspot.com/2007/02/oasis.html

2009-12-24

不一樣的聖誕 by A Very Special Christmas

近半年工作甚是煩忙,更是無暇打理網上的札記(實情是懶惰)。聖誕來到,實在再沒有借口不把《不一樣的聖誕》這系列繼續寫下去。每年三兩首音樂或一兩張不一樣的聖誕唱片,不可說不是沒有難度。每年臨近十二月也在想,到底還有「不一樣的聖誕音樂」?答案是有的,而且一來便是七張。

《A Very Special Christmas》是一過已經有二十年歷史的唱片系列,單看系列唱片封面用上Keith Haring,就知此系列非一般,而且甚有歷史。二十年來才推出七張唱片,有若干留連二手唱片店經驗的人,必定經常見這唱片;要不是,剛在今年出了系列的第七張,恐怕我也忘記了有這唱片。《A Very Special Christmas》系列的非一般,根據維基百科所說,是因為自1997年以來,《A Very Special Christmas》唱片系列已經為特殊奧運會籌得超過一百萬美元,未知有沒有其他同類型的系列唱片能籌得這麼多錢。

《A Very Special Christmas》的不一樣,因為她找來所有當時得令的音樂紅星,用他們最自家的方式來演繹不同版本的聖誕歌,有cover、有原創、有Run D.M.C.來rap、有U2來rock 也有、Enya 清唱,還有我最喜歡的 Smashing Pumpkins、Sinead O'Connor、Norah Jones、Madonna...

整個系列可謂巨星雲集,令人「耳」不暇給。


延伸閱讀:
不一樣的聖誕 by Belle and Sebastian
不一樣的聖誕 by Projekt - Excelsis ~ a dark noel
不一樣的聖誕 by Cocteau Twins
不一樣的聖誕 by Wham!
不一樣的聖誕 by Ryuichi Sakamoto
不一樣的聖誕 by John Lennon
不一樣的聖誕 by 達明一派
不一樣的聖誕 by Mogwai

2009-06-04

人民不會忘記

活在香港,雖然沒有一個可以代表我們的特首,但起碼還有新聞自由,網站大概沒有被封閉,仍可在YouTube 看民主歌聲獻中華,報章仍可以大字標題談及六四。

今日《信報》的社評可謂一針見血─「每年六月四日,中國政府在國內外都會嚴陣以待,防止悼念六四的活動升溫及擴散;對於這場驚天地、泣鬼神,影響國運的歷史大事,最難忘記的反而是中共,從他們那種臨近六四就不惜動員一切加強戒備的狼狽,當可知道雖然事隔二十年,六四鎮壓仍然是中共的夢魘,是揮之不去的歷史陰影,中共一天未走出六四的重壓,一天都未能真正成為世界大國。」

何只中共,特首、民健聯、曾經聲援六四的社會賢達、甚至自由行先生也是未走能出六四的夢魘的窩囊。他們以種種的理由去拒絕回應,如林行止所說:「有人看不清、有人記不起、有人不想提」。畢竟我們也是「目睹」風波發生的一代,試問我們又怎能學《東邪西毒》裡的黃藥師,飲過忘情酒,就把往事忘記?

二十年前,還是小六學生的我,本來參加了合唱團要為畢業典禮唱聖詩,已操練了好幾個月。小六學生不會關心時事,但自五月中旬開始,電視新聞每天也傳來很多學生的示威場面,有一天在電視上更有破天荒的群星大合唱;每天也被人「洗」去買報紙的我看到的頭條也是天安門、學生和公安,記不起坦克車是那一天的頭條;到了六月的上旬,一日,淚盈滿眶的班主任,走進班房,宣佈畢業典禮的聖詩唱頌取消了,因為中國大陸有很多學生死了。班主任對我們說,中國大陸的學生為他們的國家和他們的理想犧牲了生命,我們不用唱聖詩了,要改唱譚詠麟的〈傲骨〉。當時,我不理解為可要放棄苦練多時的聖詩,而要改唱〈傲骨〉,總覺得聖詩的和諧比〈傲骨〉的硬朗和沉屈好得多。當時心想,大概是因為班主任是譚詠麟的樂迷,所以要我們唱他的歌吧。這就是六四對我的「烙印」。

及後隨年月的增長,對六四的認知也加深,才知道當年的班主任也是一個熱血青年,對「事件」一度痛心疾首,在一群小學生面前哭不成聲。相信,現今世代的老師就算如此有「傲氣」和「骨氣」在學生面前作一次公民教育,校方不會鼓勵,況且課本記載也不多,更不是會考範圍。

我忘記了最終在畢業典禮唱了聖詩,還是譚詠麟的〈傲骨〉;但在報攤上那坦克前的學生,至今我仍歷歷在目。

2009-04-09

不見黑金,只見教父

每年翻開電影節的「小冊子」,總是毫無頭緒。一來、因為節目多得令人眼花撩亂,二來、那些故弄玄虛、不盡不實的推介,總令人無所適從,非要中英對照,再上網作深度搜尋,看過試片,始能有點眉目。不過,電影節的網上版本也有一個做得很不錯的地方,就是在每部電影的下方也有「你可能對下列影片也有興趣:」的溫馨提示。正因為這溫馨提示,才發現《黑金教父 》,我比較相信名牌,要不是在推介上有一句「康城影展評審團獎」,我段不會被「凌厲的影像和剪接、奇異卻搶耳的流行搖滾配樂、媲美艾慕杜華的色彩‧‧‧」所吸引。

《黑金教父 》的電影原名為《il Divo》因為本片的內容正是講述人稱 Divo Giulio,叱吒意大利政壇幾十年、曾三度當上國家總理的 Giulio Andreotti 的後期事跡。一個曾三度當上國家總理、亦多年歷任國家各重要權力位置、在任內不段被指跟有不同的政治命案有關、亦被認為跟黑手黨甚至教廷也有緊密聯繫。作為一部電影藍本,這可謂一個極為豐富的題材,對於一個在入場前,對意大利政治全無認知的觀眾,導演 Paolo Sorrentino 扭盡六寅,無論視覺、聽覺、戲情也務求達致引人入勝效果,可算沒有浪費這上佳的材料。

電影一開始以一連串的暗殺、明殺鏡頭,配上節拍強勁的配樂和不規則的字幕介紹被殺害的人物,本以出乎意料;更以一個超慢鏡從高空親歷一架車墮下爆炸作引子,正式把觀眾帶入 Giulio Andreotti 的黑金世界。Paolo Sorrentino 這導演十分有趣,每一個人物出場也會在畫面上的不同地方加上字幕,永不會傳統地把字幕放在正中,甚有獨立電影那玩世不恭的風格;但對於鏡頭的擺位,導演卻很喜歡放在畫廊的正中央,經常以一幅絕對對稱的畫面示人,不論近鏡遠鏡,也可以見到導演的刻意的,從此可見到導演對視覺上追求的完美,也似是以畫面比喻 Giulio Andreotti 表面上的四平八穩,但卻另內文。

Paolo Sorrentino 很會掌握配樂和影像節奏,甚至連 Beth Orton 的音樂也用上,好些富動感的情節也活像 music video。其中一段戲,由三架慢駛的保安車,加上十多名手持機槍的護衛,在夜欄人靜的街道上保護 Giulio Andreotti 在街上慢步的,背景用上 Gabriel Fauré 的〈Pavane Op.50〉來表達 Giulio Andreotti 那深不可測,內心隱瞞著不可過人的祕密,可謂一絕。Paolo Sorrentino 也有很黑色幽默的一面,中段重現開場時一幕又一幕與 Giulio Andreotti 不咬弦的人物被殺的鏡頭,Giulio Andreotti 來到一所深山中的平房,坐在一幅面目可怖的臣形油畫下,緊接鏡頭大特寫由下而上移再停在 Giulio Andreotti 的面孔,滿以為 Giulio Andreotti 來一個眼神,其手下便會大動干戈,把坐在對面的人殺害,豈料 Giulio Andreotti 卻跟對方來一個意式親吻。

印象中電影裡的教父,皆是氣派十足、眼神炯炯、經常穿梭於富麗堂皇的大酒店,但導演 Paolo Sorrentino 卻經常把 Giulio Andreotti 塑造成一個性格孤僻,獨在家中陰暗的房間踏健身單車、小氣,在大堂遇上小貓阻擋去路也會惱,堅持小貓先走開後,但自己卻「運路走」、沉屈、寡言、怕(愛)老婆‧‧‧

《il Divo》是一部操意大語的電影,無疑追看英文字幕時令人倍感辛苦,但《il Divo》令人一再回味的地方確實有很多。我會認為《il Divo》這電影充滿 Danny Boyle 的剪接節奏、Guy Ritchie 的黑色幽默、Quentin Tarantino 的天馬行空、而飾演 Giulio Andreotti 一角的 Toni Servillo 更有如 Philip Seymour Hoffman 在《Capote》飾演 Truman Capote 一角的出色,怪不得《il Divo》能拿下康城影展評審團獎。對於這部電影,我會像咖啡節目裡的陳豪一樣,拿著杯 expresso、對著鏡頭、萬分滿意地說句 perfetto!

2009-03-22

陳綺貞與紅館

本來看吧陳綺貞形的演唱會,也沒有甚麼想寫出來。但當看到 Dosss Corner 那編〈錯在紅館〉時,頓時激起心中那對於陳綺貞和紅館的矛盾,留下了長長的回應。有時心裡總覺不好意思,在人家的地方長篇大論,十分不敬。但言既已留,不妨又 post 出來,為苦無話題的札記充實一下。

陳綺貞的演唱會,我看過兩遍,分別是今年的紅館和很多年前的九展(當時還未有 Star Hall)。九展的那場,坐中段的前棑,對於陳綺貞的音樂並不很熟悉,演唱會可以說是簡單而沒有花巧(不概跟商台的拉闊音樂會相約),但台上那熱情的演出和台下那打成一遍溫暖的感覺,猶在心間。陳綺貞那甜美的歌聲和親切的笑容如今依然歷歷在目;紅館這場,坐在山頂最後那行,方向大概是舞台的五點鍾,紅館三面台來說不算最差,當然感到舞台遙不可及。但在個過程,總覺得頭頂上那高清螢幕比起山腳那「台上」的演出更為鮮豔奪目、音響比起跟手機附送的耳機還要差、萬人空巷的大合唱與演唱會尾聲陳綺貞初出道的錄像形成強烈的反差,令人感動(陳綺貞得到很多人的認同)的同時也令人感到心寒(陳綺貞的音樂實在很難令人聯想到萬人大合唱)。

個人就覺得,紅館那鳥瞰式的音樂會觀賞,實是馬戲團式的獵奇觀摩,台上的表演者的演出看似主動,但其實是十分被動。因為紅館的舞台,不論是四面或三面,其距離跟和觀眾實在太遠,台上的表演者往往難以單靠自身的演出或演奏去感染全場的觀眾,其實很多時在現場觀看的疏離感比起看影碟還要差。為補救距離上的不足,表演者要就利用紅館獨有的四/三面台的特性 - 令在場的觀眾也成了演出的一部份。唯有利用在場(山頂)觀眾的情緒,由在場觀眾互動,表演者才可把舞台和觀眾的距離拉近,但與此同時,表演者便忽略自身在台上的演奏或演唱。

紅館這種複雜的互動關係和「表演」的角度,令紅館跟九展或其他型式的演唱會很不同。在紅館看女排、選美、或娛樂性較高的音樂會相信問題不大,甚至是無可厚非。但想聽真音樂的演唱會,個人認為只有非紅館型式的場地,才可做在台上表演者和台下聽眾那「由上而下」的「絕對」關係。只有「由上而下」,高高在上的歌手,才可以主導演唱;台下的聽眾,就只可坐/站在台下「由下而上」向上仰望。只有這樣聽眾才可專心去接收表演者的訊息,而表演者就可專著其音樂上的表演和演出。

我相信陳綺貞和她的音樂,在紅館那不太如意的感覺,相信就如 Dosss 所言「錯在紅館」。

2009-02-21

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音樂

第一次鼓起勇氣參加半馬拉松(以前跑過十公里的,人太多不好跑),又不是村上春樹,跑步本來沒有甚麼好寫。但看過這位二十六年馬拉松經驗的跑手的作品,發覺也可以寫寫一點關於跑步的東西,我可沒有甚麼關於跑步的格言,例如『到最後也沒有用走(行)』,但關於跑步時聽的音樂,大概也可以寫寫。

村上春樹說他跑步時多半聽搖滾樂喜歡聽 Lovin' Spoonful、Red Hot Chili Peppers、The Beach Boys、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 等古老音樂,這些音樂對於我來說的確古老了一點。跑步時所聽的音樂,的確要考慮到配合節奏,跑步跟去 rave party 不同,可不能聽 underworld、Prodigy、Leftfield 等「硬嘢」,否則爆血管有之。跑步時聽的音樂,要輕快、要令人興奮;不能太急速、也不能太 laid back,所以選曲有點難度,幾經反覆試驗,認為 New Order 的音樂最合適用來陪伴跑步,個人喜好還有九十年代的 Ride 和近年 Primal Scream。

輕巧的 ipod shuffle (村上春樹說他較喜歡用 MD)儲存了以下幾首精選中之精選(Weirdo〉、(Way Of Life〉、(Perfect Kiss〉、(Bizarre Love Triangle〉、(Love Vigilantes〉、(Age Of Consent〉、(The Village〉、(Ceremony〉和(Temptation〉。當中尤以來自《Power, Corruption & Lies 》的(Age Of Consent〉為心頭所愛,節奏爽快、韻律明朗,那個鼓聲異常「啱 beat」、那個結他聲亦令人異常興奮,平常聽著此曲來練跑,也可以重複聽幾次。跑半馬拉松時,大概在五至七公里那個開始出汗和西區走廊「暗斜」的時刻,聽到(Age Of Consent〉,一鼓不明來歷的動力令自己不段超過身傍的跑手,也不知道是否因為(Age Of Consent〉令自己在十公里造出 54 分鐘的個人最「佳」成績(當年第一次跑十公里也用了 1 小時 5 分鐘)。
Ride 是九十年代紅極一時的 shoegazing 樂隊,獨愛他們的噪音不太嘈、帶點迷幻、旋律輕快、年青有活力、而且音樂甚有 energy,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啱 beat」,對於用作跑步的音樂,這點很重要!在《Going Blank Again》中選取了〈leave them all behind〉、〈twisterella〉、〈mouse trap〉、〈time of her time〉和〈cool your boots〉。在跑過十公里以後,用來鎮奮和麻醉自己,ride 的音樂十分有效,尤其左膝開始酸痛,可能因為操練不足,大腿肌肉未夠強健。

其實上年 Primal Scream 推出《Beautiful Future》時已十分喜歡,雖然他們已不算年青,但音樂依然充滿活力、扎實、變化也多,當然強勁的節拍,也提供了不少動力給我這腳痛跑手。〈Beautiful Future〉、〈The Glory of Love〉、〈I Love To Hurt (You Love To Be Hurt)〉和〈Time of the Assassins〉是我的至愛。尤其喜歡〈Beautiful Future〉就像告訴我終點不遠矣「you've got a beautiful future, A beautiful future」。輕快的節拍和 Bobby Gillespie 的聲音,也教人忘記痛苦和汗水,要堅持到終點。

最後,用了 2 小時 45 分鐘,才「跑」到終點,成績很一般吧。不過,我跟蹤了村上春樹的格言 -『到最後也沒有用走(行)』,這是我唯一感到自豪的,縱使腳很痛,但我一步也沒有行!

linkwith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