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包含「文字好讀」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文字好讀」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2010-08-28

你的語言是你思考的局限嗎?

在國際先驅論壇報看到一遍有趣的文章,談及語言跟思考的局限。

世界各地有著不同的語言,不同的語言對同樣的事物會有不同的演譯。在英語世界,死物是沒有性別的,但在法語和德語,死物是可分為男和女的。有趣地,對於相同的死物,例如一座山,在德語和西班牙語又是不同的性別。華語跟英語對於時間的觀念有著跟本分別,這個很顯淺,因為中文是沒有 past tense 和 furture tense 的。看來不同的語言對相同的事物確有不同的演譯和表達,那麼,能不能說語言會局限思考?但我們可以用中文去理解西方的哲學和理論,不過,如果我們沒有看過那些譯本,使用中文思考可否發展出西方的哲學和理論?可能有點商榷,當然又要加上地理,人文,宗教,歷史等等的因素。

另一關於語言的部份亦甚有趣,原來有某種語族的人在概念上是沒有前後左右的,他們只有東南西北,因為他們天生在腦袋裡有天然的指南針,在大海也能自如地認“路”回岸。他會對你說:在你的北方有一雙螞蟻!城市人,不是睇風水,你抬頭一望,你知你的北面在那邊嗎?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Does Your Language Shape How You Think?

2009-02-21

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音樂

第一次鼓起勇氣參加半馬拉松(以前跑過十公里的,人太多不好跑),又不是村上春樹,跑步本來沒有甚麼好寫。但看過這位二十六年馬拉松經驗的跑手的作品,發覺也可以寫寫一點關於跑步的東西,我可沒有甚麼關於跑步的格言,例如『到最後也沒有用走(行)』,但關於跑步時聽的音樂,大概也可以寫寫。

村上春樹說他跑步時多半聽搖滾樂喜歡聽 Lovin' Spoonful、Red Hot Chili Peppers、The Beach Boys、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 等古老音樂,這些音樂對於我來說的確古老了一點。跑步時所聽的音樂,的確要考慮到配合節奏,跑步跟去 rave party 不同,可不能聽 underworld、Prodigy、Leftfield 等「硬嘢」,否則爆血管有之。跑步時聽的音樂,要輕快、要令人興奮;不能太急速、也不能太 laid back,所以選曲有點難度,幾經反覆試驗,認為 New Order 的音樂最合適用來陪伴跑步,個人喜好還有九十年代的 Ride 和近年 Primal Scream。

輕巧的 ipod shuffle (村上春樹說他較喜歡用 MD)儲存了以下幾首精選中之精選(Weirdo〉、(Way Of Life〉、(Perfect Kiss〉、(Bizarre Love Triangle〉、(Love Vigilantes〉、(Age Of Consent〉、(The Village〉、(Ceremony〉和(Temptation〉。當中尤以來自《Power, Corruption & Lies 》的(Age Of Consent〉為心頭所愛,節奏爽快、韻律明朗,那個鼓聲異常「啱 beat」、那個結他聲亦令人異常興奮,平常聽著此曲來練跑,也可以重複聽幾次。跑半馬拉松時,大概在五至七公里那個開始出汗和西區走廊「暗斜」的時刻,聽到(Age Of Consent〉,一鼓不明來歷的動力令自己不段超過身傍的跑手,也不知道是否因為(Age Of Consent〉令自己在十公里造出 54 分鐘的個人最「佳」成績(當年第一次跑十公里也用了 1 小時 5 分鐘)。
Ride 是九十年代紅極一時的 shoegazing 樂隊,獨愛他們的噪音不太嘈、帶點迷幻、旋律輕快、年青有活力、而且音樂甚有 energy,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啱 beat」,對於用作跑步的音樂,這點很重要!在《Going Blank Again》中選取了〈leave them all behind〉、〈twisterella〉、〈mouse trap〉、〈time of her time〉和〈cool your boots〉。在跑過十公里以後,用來鎮奮和麻醉自己,ride 的音樂十分有效,尤其左膝開始酸痛,可能因為操練不足,大腿肌肉未夠強健。

其實上年 Primal Scream 推出《Beautiful Future》時已十分喜歡,雖然他們已不算年青,但音樂依然充滿活力、扎實、變化也多,當然強勁的節拍,也提供了不少動力給我這腳痛跑手。〈Beautiful Future〉、〈The Glory of Love〉、〈I Love To Hurt (You Love To Be Hurt)〉和〈Time of the Assassins〉是我的至愛。尤其喜歡〈Beautiful Future〉就像告訴我終點不遠矣「you've got a beautiful future, A beautiful future」。輕快的節拍和 Bobby Gillespie 的聲音,也教人忘記痛苦和汗水,要堅持到終點。

最後,用了 2 小時 45 分鐘,才「跑」到終點,成績很一般吧。不過,我跟蹤了村上春樹的格言 -『到最後也沒有用走(行)』,這是我唯一感到自豪的,縱使腳很痛,但我一步也沒有行!

2007-01-31

台北有個寶藏巖

上月到台北旅遊,碰巧十月號《誠品好讀》以〈我城,台北踏查9種〉為題,「...透過這個專題,開發新的路線、新的觀察方法,來認識台北...」,內?的〈台北城市地圖〉實在管用,加上幾章〈品嚐台北〉、〈聽見台北〉提供了很多「可觀性」很高的地方,剛好填補了《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的「過時」。跟隨地圖上的地方在網上尋找,給我找到一個很有趣的地方 -- 寶藏巖。

以下是在維基自找到有關寶藏巖介紹:
『寶藏巖此一地理名詞所代表的是寶藏巖廟及其週遭所組成的聚落。也就是福和橋下與汀州路所圍成的地區。該地除了擁有俗稱觀音亭的寶藏巖寺市定古蹟之外,另該廟附近涵蓋的違章建築所形成的歷史聚落,亦現行台北市定歷史建築,名稱為寶藏巖歷史聚落。而該歷史建築所引申的廣義地理名詞,則指依山而造的違建集合而成的小鄰里社區。在自然地形上,北倚靠觀音山(舊稱拳頭山)南望新店溪,是一個半封閉的區域,過去對外僅靠一條道路與外界聯絡,就是今日汀州路三段230巷。也就是如此隱而不顯的地理位置,它保留了它的寧靜,但也成了都市中遺忘的角落。
讓寶藏巖社區獨特建築留存的主要關鍵,是台灣大學城鄉研究所(全名為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該所從1997年9月開始參與公園的設計與協調並組成「寶藏巖社區工作團隊」。該團隊於1997年起持續遊說行政部門,希望將寶藏巖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指定為可免為拆除的「歷史聚落」。雖然歷經2001年底拆除臨水區部分住宅的挫折(2000年10月31日 颱風「象神」令16、18弄地區房舍嚴重淹水。) ,不過終於2003年獲得台北市政府保留其餘建築物的承諾。2004年2月,台北市古蹟暨歷史建築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認定寶藏巖歷史聚落為“歷史建築”

2004年起,各地藝術家進入仍多有台灣老兵居住的該社區,在其荒廢空屋及開放空間展開各項藝術活動。最為著名的就是美國紙藝家艾婕音(Jane Ingram Allen)發起「藍色的河流」地景藝術創作計畫。也因為其特殊景觀與相關活動,2006年初,不但台北市政府積極籌畫「寶藏巖行動藝術村」活動,著名媒體《紐約時報》還將寶藏巖列為台北市最特殊的景觀之一。2006年六月底,知名邊緣性格藝術家吳中煒進駐寶藏巖,並以『社會運動即為行動藝術』為概念,進行一連串行動。』(目前關於歷史聚落之保存、社區未來之設計、居民之安置,尚在規劃研擬之中。)

其實台灣的寶藏巖有點像香港的大磡村(大磡村已經於 2001 年 2 月12 遷拆),大磡村和寶藏巖同樣是一些違建集合而成的小鄰里社區,據說當年政府計劃把大磡村改建成現代的環保屋村,被認為能從中圖利。大磡村的舊址位於鑽石山(即荷里活廣場)和新浦崗之間對出的一塊「空地」,曾經是混集原居民和新移民木屋區,還曾經與邵氏片場為鄰,有好些著名食肆,形成一香港獨特的社區。在香港這地產主導的城市,好一大片土地當然成為地產商的囊中物,破舊的木屋區也當然成為政府的眼中釘,遷拆簡直是天經地義。但看看台灣對待“歷史建築”的保育,相比香港政府對待“歷史建築”的粗暴,真是令人汗顏。

台北有個寶藏巖、香港有個大磡村。雖然大磡村已經消失,但我們還可以在陳果的《香港有個荷里活》再度窺探大磡村是甚麼模樣、再度懷念一個消失的社區、再度尋找真正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延伸閱讀:
維基百科 - 寶藏巖
寶藏巖公社 - blog.yam.com/treasure_hill
寶藏巖共生聚落 - www.treasurehill.org.tw
寶藏巖共生聚落 thcoop - Treasurehill Artivists CO-OP
正宗港味 - 大磡有味
大磡村 www.geocities.com/villagehk
大磡村 www.ringocheung.com/taihumchuen

2006-04-25

字花 Fleurs des Lettres


星期日。跟女友在劉健威的留家廚房飲茶。

望著玻璃窗外梁秉鈞那篇反轉了的鴛鴦,手裡夾著新鮮嫩滑的蝦餃,心裡卻在虎視眈眈那一口爽脆的春卷,還有那散發著荷葉香的珍珠雞。

拿著〈蘋果日報〉,在名采版內遊蕩,停泊在梁文道的專欄。說他的友人常邀請到他一些研討會、新書發佈會,有點自愧閱讀的時間不多,要多花點時間多讀些書...

還在參透梁文道在寫甚麼「字」、甚麼「花」的時候。

哎呀!

原來梁文道就在對面海星光行的商務開《字花》綻放儀式暨香港閱讀文化討論會!和李歐梵大談香港閱讀文化!更敬備茶點 !

在其後數小時,那130本《字花》已經...

《字花》
www.fleursdeslettres.com
留家廚房
yellowdoorkitchen.com.hk

2006-01-14

《信報》



對!我都是如此虛榮的。

《信報》- 是一份每日少於五萬份的報紙。自己拿出《信報》,在酒樓、巴士看見人家睇《信報》,我會另眼相看。同事見到我睇《信報》會大叫:?!你睇《信報》!

在香港,除了《信報》我實在找不到更好的中文報紙。我認為《信報》是香港唯一一份一日(基本上)是「睇唔晒」的報紙。《信報》的內容比其他報紙都要多(死人、塌樓、風月、跑馬、足球培率、強姦、車禍、誹聞、走光、廣告、sodoku...)除外。《信報》抵睇,因為有本地政治、國際政治、本地經濟、國際經濟、社會評論、文化評論、廣告評論、電影評論、科技前瞻、飲食、遊歷、人物專訪、健康、哲學、(中國、法國、德國、加拿大、美國的長訊、短訊)。看《信報》的樂趣是不能三言兩語可以道出的。可以說的就是《信報》是我每日的精神食糧。

我不介意《信報》的股權誰屬,但我十分介意《信報》的辦報原則是怎樣。我很擔心,打開《信報》沒有中立、一語道破的社論;沒有林行止專欄;沒有曹仁超的投資者日記;沒有突如其來的張五常連載、練乙錚連載;沒有反對政府的聲音;沒有鄭經翰、毛孟靜走出來唱反調;沒有林亦華走出來?無線;沒有簡樸簡潔的排版。

其實,我沒有什麼要求,只不過是要一份正正經經的報紙。

港燦筆記:
致 : 曹仁超、孔少林、方卓如

Miss Lee in Summer
沒有信報的日子

黃世澤 MO’s view reborn
信報救報:救報基金怎麼辦
信報賣盤:表明反對

方卓如 - 國金外望
http://fongcheukyu.blogspot.com

2005-10-27


從來對時裝雜誌提不起興趣。但看過今期的 W 之後,我對時裝雜誌的看法就改變了不少。

W 的攝影,除了正正經經的 High Fashion 硬照(找 Kate Moss 穿上 Yves Saint Laurent, Calvin Klein 和 John Galliano 的晚裝);還有古靈精怪、concept 破格、似 art and installation 多於 fashion 的照片(找吹氣公仔扮真人,穿上 high fashion;用電腦效果,把穿上華麗服裝的模特兒變成臘像、雕像、甚至塑膠工模 ......

W 的排版,typo 一流,看起來十分舒服,令人可盡情享受看印刷品的樂趣,是 web 版本無可比美的。還有 Tom Ford, Quincy Jones 的訪問,夠未。

2005-09-15

ROBOT: 一本高水準的本土免費雜誌



在 HMV 拿了這本很久不見的本土免費雜誌,發覺其 graphic design 、大小、呎吋、厚度也更以前不一樣、改版後的 ROBOT 可看性提高了不少. 今期有 moby 的香港專訪 , 有香港獨家現場報導 Barcelona Sonar Music festival ,有 ipod shuffle 送...

我對 moby 的專訪,特別感興趣。原來大碟的名字叫"hotel"是因為他經常在酒店作過客,對酒店有一種既疏離又親切的關係。作為素食者的他,最懷念的食物,原來是十五年沒有食過的 New York flat crust pizza。專訪裡更談到 moby 對人權,美國政府,和他心目中的電子音樂會的看法,還有把歌曲用作廣告的原則。

這本土免費雜誌水準之高,誠意可嘉,絕對把本地很多要付錢的雜誌比下去!

在 HMV 找不到?以下有這本雜誌的電子版本:
http://www.robotunderground.net/

2005-09-04

打書釘: Routledge 哲人系列



在三聯書局打書釘,被幾本封面設計非常特別的書深深地吸住. 原來是 Routledge 哲人系列. 這個系列有大名鼎鼎的哲學家 Jean-Paul Sartre 的《存在與虛無》, Karl Popper 的《開放社會及其敵人》,《歷史定論主義的窮困》, Bertrand Russell 的《權力論》,《西洋哲學史》,《我為什麼不是基督徒》, Herbert Marcuse 的《單向度的人》,Michel Foucault 的《瘋顛與文明》,...

我把 Herbert Marcuse 的《單向度的人》拿在手裡細閱: Herbert Marcuse 是法蘭克福學派文化批判理論的重要著作之一,他在六十年代的工業社會研究當時美國的年輕人,發現他們給當時"單向度的"的社會塑造成"單向度的"人,他們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和消費主義社會,他們被社會不斷灌輸他們不需要的價值觀,社會令他們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思考和意識形態已經被資本家和日新月異的科技所操縱.他們不敢懷疑,不敢批判他們所生活的社會,政府,其實這樣的工業社會比極權主義更可怕.

其實我們現在就是生活在這樣"單向度的"的社會,大家打開報紙,雜誌,電視,坐巴士,通通在接收這些無用的所謂"資訊",這些"資訊"用不同的形式叫大家消費,使我成為消費主義的奴隸. 我們應該思考一下,我們有沒有需要消費我們所謂的必需品.

我們的政府同樣地主導我們的思想,不鼓勵我們給意見和反對,一切以資本家的利益和政府的利益為依歸, 例如: 維港填海, 否決07,08普選

linkwith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