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31

台北有個寶藏巖

上月到台北旅遊,碰巧十月號《誠品好讀》以〈我城,台北踏查9種〉為題,「...透過這個專題,開發新的路線、新的觀察方法,來認識台北...」,內?的〈台北城市地圖〉實在管用,加上幾章〈品嚐台北〉、〈聽見台北〉提供了很多「可觀性」很高的地方,剛好填補了《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的「過時」。跟隨地圖上的地方在網上尋找,給我找到一個很有趣的地方 -- 寶藏巖。

以下是在維基自找到有關寶藏巖介紹:
『寶藏巖此一地理名詞所代表的是寶藏巖廟及其週遭所組成的聚落。也就是福和橋下與汀州路所圍成的地區。該地除了擁有俗稱觀音亭的寶藏巖寺市定古蹟之外,另該廟附近涵蓋的違章建築所形成的歷史聚落,亦現行台北市定歷史建築,名稱為寶藏巖歷史聚落。而該歷史建築所引申的廣義地理名詞,則指依山而造的違建集合而成的小鄰里社區。在自然地形上,北倚靠觀音山(舊稱拳頭山)南望新店溪,是一個半封閉的區域,過去對外僅靠一條道路與外界聯絡,就是今日汀州路三段230巷。也就是如此隱而不顯的地理位置,它保留了它的寧靜,但也成了都市中遺忘的角落。
讓寶藏巖社區獨特建築留存的主要關鍵,是台灣大學城鄉研究所(全名為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該所從1997年9月開始參與公園的設計與協調並組成「寶藏巖社區工作團隊」。該團隊於1997年起持續遊說行政部門,希望將寶藏巖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指定為可免為拆除的「歷史聚落」。雖然歷經2001年底拆除臨水區部分住宅的挫折(2000年10月31日 颱風「象神」令16、18弄地區房舍嚴重淹水。) ,不過終於2003年獲得台北市政府保留其餘建築物的承諾。2004年2月,台北市古蹟暨歷史建築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認定寶藏巖歷史聚落為“歷史建築”

2004年起,各地藝術家進入仍多有台灣老兵居住的該社區,在其荒廢空屋及開放空間展開各項藝術活動。最為著名的就是美國紙藝家艾婕音(Jane Ingram Allen)發起「藍色的河流」地景藝術創作計畫。也因為其特殊景觀與相關活動,2006年初,不但台北市政府積極籌畫「寶藏巖行動藝術村」活動,著名媒體《紐約時報》還將寶藏巖列為台北市最特殊的景觀之一。2006年六月底,知名邊緣性格藝術家吳中煒進駐寶藏巖,並以『社會運動即為行動藝術』為概念,進行一連串行動。』(目前關於歷史聚落之保存、社區未來之設計、居民之安置,尚在規劃研擬之中。)

其實台灣的寶藏巖有點像香港的大磡村(大磡村已經於 2001 年 2 月12 遷拆),大磡村和寶藏巖同樣是一些違建集合而成的小鄰里社區,據說當年政府計劃把大磡村改建成現代的環保屋村,被認為能從中圖利。大磡村的舊址位於鑽石山(即荷里活廣場)和新浦崗之間對出的一塊「空地」,曾經是混集原居民和新移民木屋區,還曾經與邵氏片場為鄰,有好些著名食肆,形成一香港獨特的社區。在香港這地產主導的城市,好一大片土地當然成為地產商的囊中物,破舊的木屋區也當然成為政府的眼中釘,遷拆簡直是天經地義。但看看台灣對待“歷史建築”的保育,相比香港政府對待“歷史建築”的粗暴,真是令人汗顏。

台北有個寶藏巖、香港有個大磡村。雖然大磡村已經消失,但我們還可以在陳果的《香港有個荷里活》再度窺探大磡村是甚麼模樣、再度懷念一個消失的社區、再度尋找真正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延伸閱讀:
維基百科 - 寶藏巖
寶藏巖公社 - blog.yam.com/treasure_hill
寶藏巖共生聚落 - www.treasurehill.org.tw
寶藏巖共生聚落 thcoop - Treasurehill Artivists CO-OP
正宗港味 - 大磡有味
大磡村 www.geocities.com/villagehk
大磡村 www.ringocheung.com/taihumchuen

2007-01-24

布殊的國情咨文和用字統計


《紐約時報》在布殊發表了 2007 年的國情咨文後,發表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統計。該統計記載了布殊歷年來在國情咨文中的用字次數,有好些字眼的出現愈來愈多,而有些字眼則愈來愈少。例如 Oil、(Health) Insurance 的出現相比 2006 和以前是愈來愈多;又好像 Afghanistan
、Medicare 等的出現則愈來愈少;至於 Health care 到了今年更隻字不提。我們從布殊在國情咨文那些字眼所出現的次數,可看出布殊到底對那一些東西是比較關注。例如,今年 Social security 和 Medicare 所出現的次數只有兩次,但 Iraq 和 Iran 所出現的次數則各有 34 次,布殊的腦在想甚麼,簡直不用多說。

《紐約時報》還有另一個 更有趣的統計就是,今年在演說當中給布殊鼓掌相比以往是歷年最少的,總共只有 14 分鐘。那麼布殊的民望是不是和鼓掌的總數成正比呢...

2007-01-22

同志.戀人 - 鏗鏘的歧視


廣管局裁定港台《鏗鏘集》的紀錄片《同志.戀人》「報道同性戀內容時,內容不公、不完整和偏袒同性戀。」向港台發出強烈勸諭 -- 好一個充滿歧視的裁定。

其實《同志.戀人》本來就是想帶出當今香港社會對同性戀者歧視的現實。紀錄片本來提出了好些可供思考的題目:為什麼同性戀者不可以結婚(為什麼異性戀者可以結婚,而且異性戀者結婚才是正常)、為什麼同性戀者不可以公開他們是同性戀者(為什麼異性戀者就可以公開他們是異性戀者?)、為什麼同性戀者要受到社會的壓迫?愛一個人是有錯的嗎?(為什麼同樣是一個愛人,但對方是異性就沒有錯?)

如果說出了一個歧視同性戀的真相,就是「偏袒及宣揚同性戀」,這樣說得過去嗎?而「提及一名基督徒的反對意見」,就會「令觀眾誤以為所有基督徒都是缺乏理性,對基督徒不公」是說得過去的,那末「沒有提及同性戀者的不良方面如-愛滋病」的潛台詞不是「令所有人也以為所有同性戀者都是有不良方面-如愛滋病」才是對的。這樣又不是對同性戀者不公嗎?

廣管局的裁定不是突顯了廣管局和一些香港人對同性戀仍然充滿歧視嗎?被受歧視和沒有被受歧視的人也應該要多謝那二十二位市民的投訴,因為原來香港仍然充滿歧視。

2007-01-18

角矢甚治郎與手感

上月旅台,竟然給我找到一副在香港尋了三年的眼鏡。三年前,偶然在 IFC 的眼鏡店看上了一副「膠」眼鏡。戴上這副眼鏡時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舒適感,就好像是 tailor made 一樣,眼鏡的在接合位和鼻樑位也造得十分細緻,令人愛不釋手,奈何價錢頗貴,所以沒有買,只有牢牢記下眼鏡上的一個名字 - 角矢甚治郎。
回家 google,原來那副眼鏡並不是用塑膠造成的,也不是由機器製造的產物。角矢甚治郎是一個有三十年經驗造眼鏡的工匠,他用來造眼鏡的材料叫做賽璐珞 (Celluloid) 又俗稱"樹酯",是一種類似塑膠,卻比塑膠更早發明的化學材料;一副眼鏡框是由一大片長方形的板料,開孔、切割、打磨、拋光、上丁番(鉸練)、接鼻頭而成;而造一塊賽璐珞板料,從製版、染色、形固、又要用三至五年時間待板材中的溶劑揮發完畢後才能出廠交貨。原來這些工匠「作」的眼鏡,並非浪得虛名。
豈料,數日後再到 IFC ,那副角矢甚治郎已經給人買走了!我想買的是黑色的角矢甚治郎《其之八》,在三年內找遍港九,不是沒有《其之八》,就是沒有黑色。當然,不是很多地方可以買到角矢甚治郎的眼鏡。就算在台灣,因為《其之八》已是舊款,也找了好幾家眼鏡店,由忠孝走到通化街,再到官館才找到,特此感謝我的女朋友跟我日連走遍到台北的大街小巷。
賽璐珞和人手打磨的眼鏡就是有一種與別不同的質感,是塑膠眼鏡所不能同日而語的。戴上角矢甚治郎的眼鏡令人有溫暖的感覺,手造的眼鏡有很多手工上的細節是大量製造的眼鏡所沒有的:每一吋的打磨、每一個接合位、每一個弧度也有一種與人融合的觸感,而且細緻得令人動容;在這副人手打磨的眼鏡上,可看到在大量製造的眼鏡所看不到線條和起伏;就是用來放眼鏡的盒子也是用真正的木材來做的,雖然用起來有點不便,但用來收藏就是絕配!這副眼鏡,我其實已經把它看成是一件藝術品了。

台灣有一本書叫做《手感經濟: 感覺的時尚》,說道:『這是一個追求「手感」的年代。...手感,是一集合名詞,它傳遞出人味、觸感、溫度、專注與獨一無二的精神.』手感經濟的內在意義與文化意含:

1.手工、手感產品盛行意味著人們能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一些東西、證明自我存在,對抗大量製造,而不是被資本主義消費。

2.與來愈多人是花錢買「作品」而不是「商品」。

3.手感意味工匠藝術捲土重來,雖然精品名牌誘發人們對獨享尊榮精緻物品的慾望,但近年人們開始到廢棄的工業區或後巷工作室裡,重新尋找獨一無二的家具、陶瓷藝品。

4.手感年代來臨暗示愈來愈多消費是選擇忠於個人,而不是品牌。

5.手感產品盛行其實反應人們心底對生活環境的一種不滿,一種無言的抗議。「因為人不快樂了,根本不知道自己活著的價值是什麼,因為處於大量生產、選擇過多的年代。」

原來我走遍千里為了買一副眼鏡,為的就是一個字 -「手感」

延伸閱讀:
誠品網路書店- 手感經濟: 感覺的時尚
天下雜誌網站 - 政大科管所教授李仁芳:手感經濟就是深度經濟
讀本鴉色 croworks - 這個很後現代的後現代

2007-01-06

James Brown (1933 - 2006)

在九十年初,有一個 old school rave / techno 組合叫 L.A. Style,他們有一首十分出名的作品喚作〈James Brown is dead〉,當時沒有 internet 也沒有看甚麼報紙,我真的是以為 James Brown 已是故人,對 James Brown 的認識亦僅此一句「Godfather of Soul」而已。

在好幾年後在二手店淘得一張 James Brown 的《Live at the Apollo》,才真正感受到他被稱為「Godfather of Soul / Funk」的威力。你可能沒有任何一張 James Brown 的唱片,但和他有關的音樂,則任何一個有聽西方音樂的人也一定接觸過。要是沒有聽西方音樂的人,若不是貴人善忘的話,也會記得早一兩年香港旅遊拹會那個用上 James Brown 的〈I Got You (I Feel Good)〉的廣告。

James Brown 被稱為「Godfather of Soul」或者被譽為是 rap、funk 和 disco 音樂的始創者,對 hip-hop 發展起著重要的影響是絕對的。我們現在所聽到很多有名的 hip-hop、trip-hop 的 sample 也是來自 James Brown 的音樂。James Brown 的那一句 "the Night Train"、"Get Up Offa That" 和 "Get Up, Get into It, Get Involved" 成為是多少耳熟能詳的 hip-hop 和 dance music 的 sample。 根據breath of life所說,最少有 182 首來自不同的音樂單位用了 James Brown 的〈Funky Drummer 〉作為 sample,Sample Spotters 亦陳列出 127 首 sample 了〈Funky Drummer 〉的曲目。據 The-Breaks.com 的 sample 排行榜 James Brown 的音樂總共被 sample 了 903 次,是音樂被 sample 次數之冠。Madonna 的〈Justifier My Love 〉就是用了〈Funky Drummer 〉的作 sample 了。

不單是音樂,James Brown 的舞蹈的影響力也很大。Michael Jackson 在哀悼 James Brown 的遺體後,說:「如果沒有 James Brown,我根本不會當歌手。」在細心比較 James Brown 和 Michael Jackson 的音樂和舞蹈,不難發現 Michael Jackson 的尖叫聲和 moon-walk 也是從 James Brown 那兒模仿的。另一個把James Brown 的舞蹈發揚光大,我想就是在 1993 年把 Rhythm & Blues Foundation Pioneer Awards 終生成就獎交到 James Brown 手上的 MC Hammer,找回 MC Hammer 的〈U CAN'T TOUCH THIS〉〈Here Comes the Hammer〉便可知一二,在〈Here Comes the Hammer〉更有 James Brown 的跳舞片段出現呢。

如今 James Brown 真的 is dead,一代音樂巨匠去世,留下的盡是美好的音樂和影像,so lets get up, get into It, get involved...

linkwith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