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08

Ornette Coleman 的震撼

每年的香港藝術節也帶來不少重量級的爵士樂大師,例如早幾年則有 Jan Garbarek 和 Herbie Hancock。在愛好爵士樂朋友的推波助瀾下,也因而看過 Wayne Shorter 和 Jack DeJohnette 在香港藝術節的精彩演出和開始愛上爵士樂。今年藝術節請來五六十年代爵士樂的 free jazz 大師,現年七十開外的 Ornette Coleman 來港,就如《紐約時報》所說,Ornette Coleman 是「碩果僅存的爵士樂大師。」,試問又怎能錯過。

說實話,其實對 Ornette Coleman 的認識,僅只來自他跟 Pat Metheny 合作的《Song X》,那張被歸類為 post bop、avant-garde jazz、free funk、noise 和 free jazz 到現時為止仍然深感難以「理解」的唱片(雖說難以「理解」,但又暗自覺得《Song X》好「勁」)。所以,當走進文化中心看 Ornette Coleman 也只是抱著戰戰兢兢和「觀摩」的心態。

因不熟識 Ornette Coleman 所玩的曲目,所以初時也不太投入,加上 Ornette Coleman 和他的團隊所玩的 free jazz 基本上是各有各玩,「常人」是很難捕捉到那種「pattern」。我想他們是有「pattern」 的,但他們玩音樂的時候大概又不很跟隨固有的「pattern」。看 Ornette Coleman 和他的團隊一行五人的演出,倒有點像看杜琪峰的電影。每首樂章,眾人也會在同一「點」開始,就像來自來五湖四海的好兄弟要共同做一件大事;聲音同時由那一刻響起,大家雖然由同一個「key」或者 「pattern」開始,但往後的「發展」則總是愈走愈遠,就像杜琪峰電影那種決裂,大家的目的開始各有不同,因而各有各自的「發展」;但偶爾又會在某一個交叉點遇上,或者互相輔助 jam 好幾個 bar,然後又再疏遠,似是好兄弟總會在重要關頭互相幫助,然後再各走各路;最後大家總會在某一個時間再度遇上,他們的同「key」和「pattern」又再重新連接起來,然後在同一個位置準確地完成那一首樂章,就像告訴他們手足情深,的目標並沒有改變,只是各人有各自的做事手法,但目標卻只有一個。



不得不提,在演奏會中段出現了一首絕對「TURN ME ON」的樂章。Ornette Coleman 竟然改編了一首我很喜歡的巴哈作品 - 〈Cello Suite No. 1 in G Major, BWV 1007 / Prélude〉。巴哈的〈Prélude〉本來是一首十分平和、溫柔、含蓄,節奏嚴謹、簡約的樂章,但在 Ornette Coleman 巧妙的安排下,〈Prélude〉只保了由溫柔、含蓄的前奏,然後卻變奏成一首錯綜複雜的、變化多端,結構難懂難解的 free jazz 樂章。對〈Prélude〉固有的感覺,被 Ornette Coleman 一下子推翻了,那種震撼難以形容,但那種「發現新大陸」的興奮又剛好蓋過了震撼所帶來的不安!

來自藝術節的簡介:

『歐奈.柯爾曼是當今炙手可熱的爵士樂手。50多年的音樂生涯,活力未減,音樂創意不斷。06年推出前一年音樂會現場灌錄新碟《Sound Grammar》,獲高度評價。07年,柯爾曼憑《Sound Grammar》獲一年一度的普立茲音樂獎,而他亦成為該獎項60多年歷史以來獲獎的第二位爵士樂手。同年更囊括格林美,及由四百多位傳媒票選為年度爵士音樂家,成為去年最矚目的樂手之一。

50 年代,爵士樂界刮起改革之風,樂器間不講主次,講求平等,音樂講求創新變化之聲不斷。柯爾曼當時以先知的姿態,推出幾張大碟,震撼整個樂壇。直至1960 年,一眾樂手響應着這股自由之風,柯爾曼即成為改革運動的靈魂人物。時年77歲的柯爾曼,08年再次上路,香港藝術節是重要一站。他獨特的雙低音組合,今次更會再加多一人,勢成為爵士樂團的另一創舉!』

在場有獲普立茲音樂獎的《Sound Grammar》售賣,但取價 280 大元,雖然說香港沒有發售這張唱片,但 Amazon 才買 14 美元,何況 HMV 訂購也只是 HK$185.00!

延伸閱讀:
耕者有其田: [簡介] Ornette Coleman
啟彬與凱雅的爵士棧:爵士樂中的人物描寫

沒有留言:

linkwith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