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翻閱電影節的「小冊子」時發現《花渡. Fados 》這電影時那種「眾裡尋花千百渡」的喜悅,實在難以形容。早因 Wim Wenders 的《Lisbon Story》而愛上 Madredeus 的音樂;及後因 Cesaria Evora 那再流露著 fado 血脈的音樂而著迷;然後因《伊莎貝拉》裡的一曲〈O Gente da Minha Terra〉而對葡萄牙和澳門的異國情調「另眼相看」;至去年,終於在《地中海藝術節》近距離透過 Cristina Branco 的音樂和在她身上感受到 fado 這源自十九世紀自葡萄牙這的音樂,在聲音上的優美和在歷史層面上所背負的哀傷和悽涼。《花渡》的導演是曾拍多部以舞蹈和音樂為電影主題電影大師 Carlos Saura。原來在好幾年前的電影節,已看過 Carlos Saura 的《Tango》,當時看到他對光與影的運用已感驚奇,那種穿梭於現實(景)、舞台(怖景)的時空交錯;故事和人物的發展、音樂和舞蹈的互相交織,每每也時有驚喜,但又毫不突兀,不禁令人對 Carlos Saura 在處理光與影手法之高明感到萬分佩服。
看《花渡》本來只是抱著一種觀摩的心態,在香港可以欣賞 fado 這種音樂的機會可謂少之有少,沒想到 Carlos Saura 的《花渡》不但成全了我這小小樂迷希望一睹花渡音樂的奢侈要求,更我開啟進入花渡世界之大門...
在〈Casa de Fados〉那一段簡直是過足「花渡引」,從沒想到傳統的葡萄牙音樂可以猶如 hip hop 裡的 battle 般,在 Carlos Saura 的安排下 Richardo Ribeiro、Carminho、Ana Sofia Varela、Pedro Moutinho、Maria Da Nazare、Vicente Da Camara 等人,你一段我一段對唱、互相切搓、互相欣賞...
Caetano Veloso 和 Mariza 無疑是整部電影的焦點所在,但 Richardo Rocha 和 Jaime Santos 那精彩的葡萄牙結他彈奏出的純音樂,相信也會是花渡迷的至愛。個人最喜歡的,是〈Carlos do Carmo〉那一幕。除了優美的歌聲,Carlos Saura 更在短短的一首花渡透過巧妙的影像投射,帶領觀眾走過里斯本的頭巷尾城,引領人們窺探葡萄牙首都的小鎮風情。在整部電影,除了音樂,還有舞蹈,在《花渡》影裡,舞蹈雖不是主角,但曾拍多部以舞蹈為電影主題的 Carlos Saura 卻利用了很多舞蹈來了作過場和伴舞,舞蹈的加插毫不多餘,更為本來只有聽覺上帶來享受的花渡音樂增添了視覺上的滿足。
85 分鐘的光與影,沒有多餘的一秒,雖未能道盡花渡的古往今來,但我絕會推介給所有喜歡花渡和有興趣接觸花渡音樂的朋友。
來自電影節的介紹:
『來自十九世紀的偉大傳統,繼佛蘭明高、探戈之後,梭拉請出葡萄牙最深沉的靈魂fado,終完成抒情三部曲。有說葡萄牙的靈魂是fado,fado的靈魂是Saudade。這個字沒法翻譯,是混和鄉愁、遺憾與希望的一種複雜情感。一段接上一段不同風格的fado和舞蹈,不只去詮釋難懂的靈魂,更在追認fado發跡於貧民區的湮遠年月。一代歌后Amalia Rodriques的傳奇身影和第一線的歌者輪流站台,梭拉用投影變魔法,將孤單變出巨大布幕上的綽綽人影,如fado的前世今生……極盡視與聽之娛。』
『世界著名科幻小說大師克拉克(Arthur C. Clarke)周三在斯里蘭卡的寓所病逝,享年90歲。...克拉克著有逾100本科幻小說及數百篇小說文章,最著名的是於 1964年與美國名導演斯寇比力克(Stanley Kubrick)合作,把原著《2001:太空漫遊》改編為經典科幻電影。他在該小說中預言的太空旅行、用人造衛星進行通訊傳播和使用電腦等,都已成為現實...』
每年的香港藝術節也帶來不少重量級的爵士樂大師,例如早幾年則有 Jan Garbarek 和 Herbie Hancock。在愛好爵士樂朋友的推波助瀾下,也因而看過 Wayne Shorter 和 Jack DeJohnette 在香港藝術節的精彩演出和開始愛上爵士樂。今年藝術節請來五六十年代爵士樂的 free jazz 大師,現年七十開外的 Ornette Coleman 來港,就如《紐約時報》所說,Ornette Coleman 是「碩果僅存的爵士樂大師。」,試問又怎能錯過。
在場有獲普立茲音樂獎的《Sound Grammar》售賣,但取價 280 大元,雖然說香港沒有發售這張唱片,但 Amazon 才買 14 美元,何況 HMV 訂購也只是 HK$18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