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13

香港與世界接o也軌


香港電影金像獎

昨天孔少林在《信報》說出了一個我悶了幾天的心聲,他說:「...反觀今年香港電影頒獎禮,由主持到頒獎嘉賓盡是老面孔,毫無新意,這也算了,但過場對白無聊至極,準備混亂,態度散漫,真是目不忍睹。...」

看看那個簡陋得引人發笑的頒獎「檯」;杜文澤那副「擺到明」忘記台詞、忘記頒獎嘉賓的表現;頒獎嘉賓拿出「貓紙」生硬地讀免強的表情,如果不是毫無準備、不是臨時「拉夫」,又是什麼。香港電影頒獎禮要是學習人家的奧斯卡、又說什麼東方好萊塢,請先自問拿甚麼出來給人家看。


香港電腦雜誌

4月11日,《am730》的禢中怡說到《華爾街日報》的專欄作家 Walter Mossberg 的評論有份量,心有同感。「...他現在已經55歲,真係稱得上老而彌堅。不過他懂得以一個消費者的角度,去寫科技評論,而非走去做公關公司的廣告寫手,或以一個工程師角度去寫,對大多數無技術背景的讀者,簡直係明燈。至少你唔會在他的專欄,讀到大量似外星文字的技術術語。...」。

就看 Mossberg 在 4月7日那編《Apple opens the Mac to Windows》的報告,細緻、詳盡又中肯,明顯他是「落手落卻」試過用過,不是「齋吹」。

昨日見到《明報》講同一主題,口水得不得了,其他所謂的電腦雜誌更是「得淡笑」,抄也抄得不高明。《信報》的黃世澤寫電腦科技就寫得好了,寫電腦科技可不是單單報導一個 information,而是要有 vision。4月11日的《信報》,黃世澤寫《Boot Camp 勢力引發巿場大混戰》,講的是 Boot Camp 會改變 Apple 和 IBM PC 電腦的銷售和市場、對 Winidows 市場的影響及對不同行業採用的影響,而不是純粹由 technical 出發,有 vision。

伸延閱讀:
中環博客-禢中怡: 快樂的八折的士司機
黃世澤: 黃世澤 MO’s view reborn
Apple - Boot Camp: www.apple.com
WALTER S. MOSSBERG: Boot Camp Turns Your Mac Into a Reliable Windows PC

2006-04-10

滾石 vs 崔健 vs 中國政府


這邊廂,「成功」在上海舉行歷史性首場巡迴演唱會的Rolling Stone,找來中國搖滾樂元老歌星崔健作在supporting act。但是,文化部禁止滾石唱4首歌曲,為《Brown Sugar》、《Honky Tonk Women》、《Let's Spend the Night Together》、《Beast of Burden》,原因是「歌詞具爭議」。但 Mick Jagger 打趣說,他們還有400首歌曲可供選擇。

那邊廂,在內地首度發行的美國音樂雜誌《Rolling Stone音像世界》(Rolling Stone 中文版),出版一期後已被內地當局勒令停刊,理由是「除科學及科技雜誌外,須嚴打外資雜誌在國內發表中文版本」,「中國從未許諾允許外國出版商在中國發行中文版,他們必須和中國伙伴進行合作,而中國的伙伴將根據中國政府的要求對內容進行審核」。

事有巧合,第一期的《滾石》雜誌也是找來崔健作封面和專訪。什麼「除科學及科技雜誌外,須嚴打...」,國內如此「嚴緊」的制度,實在令人摸不著頭腦。無奈的是,《Rolling Stone音像世界》在尚書房已經售罄,電腦場又沒有。不知道在那裡還有存貨呢?

伸延閱讀:
新浪:
體育、娛樂、時尚雜志不得進中國

亞洲時報在?中文版:
《Rolling Stone》中文版創刊號閱讀報告

2006-04-08

Sigur Ros Live in HK 後記

看過 Sigur Ros 的現場演出,實在十分動聽。沒想到把大幕置於台前,播放著 Sigur Ros 的錄像,再加上背後的燈光效果,可造出如此艷麗的畫面。當 Jonsi 把唱到 vorar vel til loftarasa 一半,停頓了大概30秒的時候,背後來自 vorar vel til loftarasa 的 MV 錄像也隨之停頓;然後 Jonsi 又再慢慢地唱起來,背後的錄像也慢慢地「再生」,此時此刻,確實令人深深感受到那無窮的張力。當玩到 Svefn-g-englar 的時候,kjartan 按他身前(大右方)那個不知名的樂器時,每當聽到"燈.."的echo聲,就令人興奮莫名了。
我那個無能的相機只拍得幾張令人不能接受的照片
遺憾的是,這場演出沒有表演一首來自第一張唱片 Von 的滄海遺珠 ─ hafssol〈好像也沒有唱 Von,也好像沒有唱 Agaetis byrjun 〉。hafssol 本來是一首長12分鐘,但不大起眼的作品。但自從聽到 2001 年那個 Montreux Jazz Festival 的版本,再加上看過 Sigur Ros 那個 2005 年在首府雷克雅里德,全長132分鐘的 complete iceland concert〈 hafssol 出現在 1小時35秒分鐘〉,優美的旋律、輕快的節流、慢慢滲出的音樂張力;伴隨著跳皮的小提琴、Jonsi 來自天國的聲音、kjarri 的長笛作結,自此便對 hafssol 念念不忘。
Amina 四人的音樂令人喜出望外。十分有趣的是,造出各種活潑可愛的聲音,除了正正經經的小提琴、中提琴、大大小小的木琴;還有古靈精怪、不知明的樂器,如人手拉動的「音樂盒」、長長的鋸和七彩繽紛像玩具般的小鐘鈴。

另一個 Amina 在電視台演出的片段

伸延閱讀:
Sigur Ros official videos:
www.sigur-ros.co.uk
amina official web site:
www.aminamusik.com
ninjagodice 細孖匡:
我們與他們同樣投入 - sigur ros LIVE @ HITEC
between psychosis and hysteria:
sigur ros live@hk,不含樂評成份
technorati tag:

2006-04-06

《伊莎貝拉》把 Fado 發揚光大


貫穿電影《伊莎貝拉》的音樂,漓漫著葡萄牙色彩的異國情調。《伊莎貝拉》正把葡萄牙的音樂特產 - Fado 發揚光大。

「《伊莎貝拉》故事以澳門為背景,澳門曾是葡萄牙殖民地,金培達於是採用葡萄牙音樂作配樂。他說,是次選用的葡萄牙Fado音樂給人懷緬和孤寂的感覺。他為《伊》創作的配樂,均加入Fado的感覺,而片末更採用一首純Fado樂曲。此電影原聲大碟收錄了主題曲 O Gente da Minha Terra。」

Mariza- Oh gente da minha terra
而這一首 Fado 樂曲,就是來自被英國廣播公司第三電台嘉獎為「最佳世界音樂歌手」的葡萄牙 Fado 歌手 Mariza,在二○○二年的唱片「Fado em Mim」內的「O Gente da Minha Terra」。Mariza 出生於莫桑比克,父親是葡萄牙人,三歲隨家人遷居葡萄牙,經常接觸葡國傳統音樂 Fado,奠定日後的音樂路線。


最初接觸而又愛上葡萄牙的音樂,是來自 Wim Wenders 的 Lisbon Story《里斯本的故事》,Wim Wenders 十分喜歡 Madredeus 的音樂,找來 Madredeus 擔任配樂。

Madredeus 源自「Madre de Deus」(聖母),是一所教堂的名字,亦是 Madredeus 起初錄音的地方。Madredeus 的靈魂人物是歌手 Teresa Salgueiro,擁有優美的嗓子,又能唱出動人、憂傷的感情。Madredeus 的多張唱片 - Movimento、Ainda、Lisboa,是我的心頭好。


伸延閱讀:

羅展鳳映畫音樂隨筆:柏林影展最佳電影音樂銀熊獎:金培達
黃若農(資深樂評人):歐洲世界音樂導覽
Mariza - official websitewww.mariza.com
暖暖日記:Fado
Mariza - The New Diva of FADO:Fado 民謠的感性與理性
Madredeus - official websitewww.madredeus.com
高希因那:葡萄牙美聲團體 Madredeus
bzmusique:Madredeus Faluas Do Tejo ?暖葡萄牙
蘋果核:如天籟般的 Madredeus

2006-04-04

Yeah Yeah Yeahs 不再 yeah?

來自紐約的 Yeah Yeah Yeahs,於2000年組成。Karen O 跟玩爵士樂的鼓手 Brian Chaser 相識於俄亥俄州的奧伯林學院,在紐約結識了結他手 Nick Zinner。Yeah Yeah Yeahs 於 2000 年曾經為 White Stripes 和 The Strokes 作暖場演,經常在台上蹦蹦跳跳、大聲咆哮、動作挑釁的 Yeah Yeah Yeahs 引起了傳媒注意。於03 年發表的第一張唱片《Fever To Tell》。

《Fever To Tell》內的歌唱首首火爆、曲曲震撼,確曾經挑起我的「慾」火,猶如當年 Grunge 熱潮的 L7 和 Holes 一樣令人興奮。Karen O (Orzolek) 的尖叫聲,絕對令人熱血沸騰、Nick Zinner 辛辣的結他,把被人遺忘的「搖滾」二字在廿十一世紀重新演繹一次、充滿技術的 Brian Chaser,亦異於一般的搖滾樂鼓手。

火辣辣的 Y-contorl 是 Spike Jones 所操刀

Rich、Date With The Night、Y-contorl 和 Yeah! New York 等骯髒的 distortion effect,加上 Karen O 吼叫實在令人的腎上腺素提升不少。不要給 Pin 和 No No No 的簡單 intro 所騙到後段依然是火辣辣的搖滾。

常見於 MTV 經典 ballad - Maps, 多愁善感的 Karen O 輕柔地唱出她對的愛情的迷失。每次聽完《Fever To Tell》就好像出了一身汗,令人十分舒暢。

第一次聽《 Show Your Bones》,我是無法投入的。就像走進一間平價的迴轉壽士店,吃了一口淡而無味的 wasabi 一樣。轉玩較 folky 和較 acoustic 的Yeah Yeah Yeahs,已經不是《Fever To Tell》那一杯「刺喉」、又「刺耳」的 vodka;《 Show Your Bones》所帶來的倒是一杯入口又creamy 、又甜美,但嚥下才感到苦澀的 Baileys。

《 Show Your Bones》的風格無疑是比起 Fever To Tell 收歛了,Karen O 不再粗獷地尖叫、Nick Zinner 不再把腳下的 effect 無限地放大、 Brian Chaser亦不再重重地踏腳下的 bass drum。Show Your Bones 帶來的是較「清新」和較「陽光」的氣息。整體來說 Show Your Bones 是比較成熟和 easy listening。吵耳的作品不多,但交換來的卻是悅耳的旋律和在歌詞上的「深層次矛盾」。

沒有太大的噪音的一曲 way out,卻在歌詞中叫喊愛情與謊言。HoneyBear 有一段?舊電子琴的聲音,是一首流暢帶點復古味道的作品。Cheated Hearts 擁有十分流行的調子,有點令人想起紅極一時的英國組合 Elastica,但歌詞不斷地 "Cheated by the opposite of love" 也卻一點也不輕鬆。Dudley 十分悅耳,但 Karen O 唱出的是另一番的心淡。

一曲 Mysteries 可算是全唱片中最好聽的,除了有70年代的搖滾味道和流暢的旋律,Brian Chaser 亦表現出他的爵士樂技巧,Karen O 也沒有吝嗇她的咆哮。Turn Into 伴隨美麗的旋律、輕快的鋼琴和清新的結他。
I know, what I know, this is the last time around, I'll hear it in my head real low, turn into the only thing that ever knows, only thing that ever knows。

《 Show Your Bones》的而且確是一杯入口又 creamy,但嚥下才感到苦澀的 Baileys。

伸延閱讀:
Hole - Wikipedia
L7 - Wikipedia
愛午夜長之聲色日記:Show your bones
關勁松:YEAH YEAH YEAHS o孃與她的男人
新視界Yeah Yeah Yeahs-Show Your Bones
grounD zerO (V):Yeah Yeah Yeahs 01:Y control
千龍娛樂:Yeah Yeah Yeahs《Fever To Tell》
The New Yorkers - SASHA FRERE-JONES:
POSITIVE ATTITUDE - The Yeah Yeah Yeahs' new album

The Village voice - Nick Catucci:
Loving the Skin They're In
Declining to pogo in place, lady-led locals rise above the clouds

2006-04-03

沒有張揚的嗜好


無意之中在 HMV 發覺有 Bravado 的 official T-shirt 發售,竟然有剛來香港 的 Franz Ferdinand 和 Oasis!除此之外,還有 Smith、Clash、Iron Maiden 等等。最意外的就是有 The Stone Roses 的 Tee!二話不說,即付$159。

自從HMV 沒有入貸,已經很久沒有買樂隊的 T-shirt 了。最初的 tee 都是在信和買的,Jamiroquai 的鐋金 logo(前後都有的double print)、radiohead 的 skinny tee(十分細件,不明白為何會買)、metalica的「原裝」tee(因為連頸項的招牌也有 Metalica 的針織圖案)。

在幾年前, HMV 曾經亦有 T-shirt 發售,亦「發掘」了好幾件珍品,最「珍」的可算是 Fatboy Slim 的 tee,不但印有一大部 Roland TB-303 在胸前,更有繡上 Fatboy Slim 字樣的針織條子在衫腳。另一件「至愛」亦得來不易,在旺角的的節拍「發掘」了一件發黃的 Leftfield (是 Leftism 的鯊魚 print),十分猶疑漂白水能否對付那發黃的部份,回家用了相當的漂白水弄了好幾天,才令她「回復清白」。當時沾沾自喜地穿上這件tee 去 Leftfield 的 live ,確實引來不少欽羡目光。

後來 HMV 沒有入貸,曾經在 ebay 買了幾件 orb 和 orbital 的 tee,但是始終是隔山買牛,買回來的美國版 XL 總是太大、但英國版的 L 又總是太細。早前,太子和 Art Centre 的 the panics,也入了一些樂隊 tee。終於買到恨了多年的 Portishead T-shirt(胸前有一個大 P)。

曾自言,只會穿樂隊的 tee,多少是自我身份的認同。心想,穿上心愛的樂隊唱片封面,總比穿上通街有售的 tee 獨特,又沒有穿那些名牌子 T-shirt 的俗套 。不過好 tee 難求,也不能只穿樂隊的 tee,後來穿什麼也沒所謂了。

但是,早幾天在生果檔見在一個「大肥佬」穿上一件XXL的 Pet Shop Boys,卻我垂涎三尺!

Bravado
http://www.bravado.com/

2006-03-31

Portishead - Roseland NYC Live

說到 Portishead,不能不提 97 年 Portishead 在紐約 Roseland Ballroom 的演出。Roseland Ballroom 是紐約有名的表演場地,由四十年代的爵士樂手 Ella Fitzgerald、至搖滾巨星 The Rolling Stones、Madonna 亦曾經在 Roseland Ballroom 演出。至於為何 Portishead 會在 Roseland Ballroom 演出,原來有另一個原因。在 HKIBBS 找到有以下的轉載:

Portishead 黑的更黑悲的更悲(文/Elsa )

『為何以紐約市「Roseland」表演廳為暌違兩年的演唱會活動首站及專輯錄音地點,而非他們所熟知的英國本地?這回答是有點心理學根據的:「紐約的聽眾及場地是我們陌生的,因此感覺起來比較振奮、比較不同,而Roseland是個圓形的小場地,與聽眾的距離很近很親密,而圓形的舞臺也方便表演器材及攝影機的架設。」攝影方法靈感架構來自於吉爾伊文斯,邁爾士戴維斯的六○年代初期現場表演短片,攝影機穿梭於表演現場觸目所及的一切事物,包括器材、表演人員、觀眾,以緩慢的運鏡全部納入影片中。因此,這次「PNYC」的系列發行,可說是包抄了視覺享受。 』

在 YoutTube 找到一些 PNYC 的演出。

Portishead - Glory box
特別要留意 Beth 那根香煙,真是很有Mood!

Portishead - Roads
特別要留意弦樂部份。

Portishead - Numb

Portishead 黑的更黑悲的更悲(Elsa)
http://bbs.org.hk/bbscon.php?board=Alt_Music&id=12

2006-03-29

Portishead


第一次聽 Portishead,是九五年的暑假。

「沙沙聲」的 Portishead

是一盒卡式帶,不是原裝的,是從來自英國的暑期班老師借來的。那日,興奮地拿著那 盒卡式帶回家,因為知道 Portishead在英國十分有名,是 trip hop 的鼻祖,跟 Massive Attack 和 Tricky「三國鼎立」。

盡管開了杜比,卡式帶是依然「沙沙聲」。意為音質會大打折扣,會影響聆聽的心情。誰知,卡式帶傳來的是 Beth Gibbon 沙啞、淒美的歌聲、Clive Deamer 陰沈的鼓聲、Geoff Barrow 頹靡 的 synthesizer
progaming、Adrain Utley 又迷幻又和諧的結他 effect,用「沙沙聲」的卡式帶來聽簡直是天衣無蓬。

我,立即愛上「沙沙聲」的 Portishead。

pic source from [P] - A Portishead Fansite

Dummy 是最好的大碟

Mysterons 陰森恐怖的 scratching 和 Rhodes Synthesizer,「下下入肉」的 drum loop、Sour Times 那冰冷的金屬拖拉聲音、Wandering Star 那甚有壓迫感 looping ,加上的機械化鼓聲,的至今依然歷歷在「目」、Roads 的弦樂部份加上 Beth Gibbon 活像 Billie holiday 的嗓子,簡直是有生已來聽過最美但又最淒涼的樂章、至於 Glory Box,最好最優美的弦樂looping,最 moody 最憂鬱的結他演出,最冰冷的鼓聲 ─ give me a reason NOT to love you!

我把 Portishead 的卡式帶留待最後一天的課才還給老師。之後,我便不斷收集 Portishead 的唱片,Glory Box、Sour Times 的 single、To Kill a dead man 的EP、Dummy 的日本版的CD、更有一隻 180 gram 的 Dummy 黑膠!


Portishead 的 Portishead

有人說 Portishead 第二張同名大碟 Portishead 是退步了,我倒不同意。我認為,由 Dummy 到 Portishead 再到 Roseland NYC live,都是有進步,而且是由Trip Hop去到更高的層次。

充滿濃厚電影感的同名大碟 Portishead,柔合了 scratching 和管弘樂的 arrangement,實在是超越 trip hop 的界限。Only You、Undenied、Humming、Mourning Air 的音樂令人猶如身在破舊的電影院在看五六十年代的縣疑片、間諜電影。最後一首的 Western Eyes,Beth Gibbon 的歌聲完美無疵地接上的四十年代 Shawn Atkins 的 sampling,証明了 Portishead 已經張其音樂弄得出神入化。

Portishead (第二張同名大碟)是苦澀和艱深的,如果 Portishead 這張唱片是 dark chocolate 的話,我認為有她有 88% 的coca,而 Dummy 可能只有 60% 的coca。


其後的 Roseland NYC live,full orchestra 加上 scratching、 Mini-Moog 和結他的互動簡直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雖然 Portishead 良久未有新作。Beth Gibbons 卻沒有偷懶,03 年和 Rustin Man 合作的 Out of Season,亦是「更上一層樓」的佳作。

有傳今年 Portishead 會推出第三張大碟,實在令人引頸以待!


伸延閱讀:

Portishead的樓梯嚮??
Portishead Saturnine
Portishead 給安娜的安魂曲
[P] - A Portishead Fansite
Trip Hop 及其鐵三角

2006-03-27

Sigur Ros Live in HK



我最喜愛的冰島樂隊 Sigur Ros,終於來了。

Sigur Ros Live in HK from HK ticketing

日期:二零零六年 4月 7日 (星期五)
時間:晚上8時正
地點: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地下展覽館
票價:$590 - $450

演出時間:

客串嘉賓– "AMINA" - 45 分鐘
主場演出 – "SIGUR ROS" – 100 分鐘

在 145 分鐘的冰島音樂旅程,將會忘記自已的身處何地、將會忘記自已的重量、將會介乎 the Land Between Solar Systems,一定要完全投入!

註:The Land Between Solar Systems 來自 Mum 的大碟 Finally We Are No One,同樣是來自冰島。



Sigur Ros Music & Video:
http://www.sigur-ros.co.uk/media

Amina:
http://www.aminamusic.com/

2006-02-08

我的 J rock 年代

此封面為〝X〞的第一隻唱片 Vanishing Vision,可見其音樂是可其震撼!

Dosss Corner
說到懷念以前座落尖沙嘴美麗華商場和旺角新世紀廣場的〈新星堂〉,說到「〈可用正常價在買到日本最新的唱片,不用捱信和那些炒價或者空郵價。」的確如此!當年要買日文或日本版的CD,只有在「信和」捱貴貨,「閒閒地」一隻CD 索價最少二、三佰。Tower Records 還好,價格比較合理,我曾經用$160,買到 〝X〞的 Vanishing Vision Re-issue,日元標價更加是 3000 YEN!

香港的〈新星堂〉時期應是 Luna Sea 和 L'Arc~en~Ciel 最紅的時代。不過我的血汗錢卻是奉獻給「信和」的二手店。因為當時迷上了日本最早期的 visual rock / visual shock 樂隊-當時還是叫〝X〞的 X - japan 和。較後期的 Luna Sea 和 L'Arc~en~Ciel 我都喜歡,不過不知怎樣在我心目中總是不及〝X〞。

我最迷〝X〞的時候,天天手持 Discman,天天聽著〝X〞,天天放學後行「信和」。每次走過「信和」二樓電梯路口那「勁播」〝X〞的 live 那個店子,都會先假裝買碟,然後大模施樣地企在一邊看,即是「齋企、齋睇又唔買」因為那店子所播的 Live 是〝X〞的 LD,大概要五、六佰元。

每每見到「史上打鼓最快」的 Yoshiki 如何發狂地用去打那透明的鼓、Toshi 如何嘶聲力歇地「唱」每一首歌、Pata 和 Hide 如何用超快的指法去玩他們的結他 solo、Heath 如何配合Yoshiki,把 Bass 玩得有聲有色。加上出位的造型和優美的旋律,就令人十分興奮。

註:〝J rock〞者,日本搖滾樂也。

2006-02-07

叫人期待的《斷背山》

(source 163.com)
此post原是2月4日寫的,可能是錯手刪掉。可幸在 bloglines 找回。

鄧達智在1月24日的《信報》寫到:

「捧著普露的《斷背山》,從深圳開出的火車到達廣州之前,五十五頁薄薄的小書已讀完,它很輕、乾、燥;和美國西部的牛仔國度風景同源。當李安跟我說看完第一次「眼淚便流下來了」,果然是個感性的人,所以《斷背山》電影拍得讓人一面看一面壓抑不安,最後當主角恩尼司跑到亡友傑克家中,找出多年前二人打架後染上血跡的襯衣雙手擁抱流下眼淚,觀眾終於舒了一口氣以安然讓懸在心頭的石頭放下,或許也跟著沉默寡言的恩尼司一起解放眼眶讓眼淚便流下看。」

如此這般,怎不叫人期待。

因為《斷背山》涉及美國的牛仔文化和同性戀,美國猶他州一家戲院竟然禁播《斷背山》。亦有保守派衛道之仕走出來說三道四,把《斷背山》說成是破壞男子漢的形像、誤導男人間的友誼昇華時就變成性接觸、同性戀關係較男女婚姻崇高、暗示社會禮教是害人的。

來到廿一世紀,竟然還要把同性戀視作牛鬼蛇神。我們的王家衛不是同樣拍了動人的《春光乍洩》,我們的關錦鵬不是同樣拍了令人傷感的《藍宇》。香港可沒有人走出來說三道四。為甚麼男跟男,女跟女,不可以愛得經天動地,不可以愛得難捨難離,不可以愛得平平凡凡?

另外,南方朔在 2005年12月號 的《萬象》對《斷背山》和作者 Annie Proulx 有十分深入的介紹。

「斷背山」——破壞家庭的電影
http://www.gospelpost.com.hk/news/edi_129.htm

2006-02-06

Soundtrack of the day: 1492 Conquest of Paradise


Vangelis: 1492 Conquest of Paradise

二月五日,晴。好天氣,聽好音樂。

Vangelis 仍電影配樂大師,曾為多出經典電影如 Chariots of Fire、Antarctica 和 Blade Runner 配樂。

從來沒有留心,1492 裡是有歌詞還是沒有,反正是聽不懂。原來,1492 裡是有歌詞的,不過是Vangelis自創的音樂語言"wordpainting",是仿拉丁的語言[pseudo Latin],而另一首"Deliverance" 則是用上拉丁語。怪不得聽1492 時有彷如隔世味道。

2006-02-01

甚麼是音樂?


華利的一篇《什麼是文化?》挑起了我敏感的神經。

「新學期的德語課本其中一課講到 Kraftwerk 這隊來自德國,被譽為當代電子音樂始祖的「神檯級」組合,而隨課本的聽力 CD 更收錄了幾首 Kraftwerk 的代表作。我聽?聽力 CD 卻不似在學德語,像在聽他們的音樂。

忽然想,香港的課本會不會有黃霑或 Beyond。
......
香港人那好像很懂得尊重文化藝術的態度,其實膚淺得很。愈高尚愈不可碰觸,於是不想去了解,集體意識形成一種概定印象。以為稱為電影節的電影都是睇唔明的電影,其實有很多電影比你每晚追的港產電視劇好笑上千百倍。於是香港人有了藉口做鴕鳥,在自建的泥堆?繼續庸俗下去。」


又,林奕華在《等待香港》< 青 春 篇 > 裡面有一篇“to be or to have:快樂是甚麼?”

「電視轉播北京的流行歌曲頒獎典禮,得獎的港台歌手在舞台上千篇一律地多謝唱片公司,經理人,支持他的歌迷,只有名叫韓紅的大陸歌手一站出來就說:「我不要多謝甚麼人,我只說三句話,一、我會好好寫歌,二、我會好好唱歌,三、我會好好做人!」身上沒有炫耀服飾的她,一開腔唱起來便震懾全場。

當地我想,港台歌手棍必是又妒又恨又自卑-誰叫別人是個歌手,他和她卻只像商品。」


德國有好些組合,實在對全世界的音樂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Kraftwerk 影響了以後的電子音樂;Neu!影響了以後的 Krautrock;Bauhaus 影響了以後的 Gothic Rock。(搞錯了,Bauhaus應是英國組合)

這一些「神檯級」的組合影響了音樂的世界、現實的世界和文化。他們"最初"玩這些實驗音樂,絕對不是為了討好聽眾和唱片商,而是為了一己之欲,由心而發地"造"出他們心目中的音樂。

反觀香港,歌手和唱片商是為了一己之"欲",去"做"他們認為大眾喜歡的音樂;同時大眾又被歌手和唱片商排山倒海的宣傳技倆,加上羊群效應,令到大眾自己"以為"自己"喜歡"歌手和唱片所"做"的"音樂"。

其實大眾、歌手和唱片商都已經忘記了甚麼是音樂、忘記了應該怎樣"造"音樂、忘記了怎樣欣賞音樂。香港的唱片業只有流水作業式、重產不重質生產?;獨欠發自內心的音樂創作(其實香港是有獨立音樂的,無奈卻被推至邊緣)。

至於HIGH CULTURE─「香港人那好像很懂得尊重文化藝術的態度,其實膚淺得很。」我認為有些香港人真是十分膚淺!極之膚淺!記得當年李雲迪來香港,那一些膚淺的香港人瘋狂搶購的情形嗎?報紙曾經報導李雲迪演出當晚,台上有好些樂章還演奏完,台下的"聽眾"已經拍手,簡直令香港人蒙羞。

香港人為追求高尚的文化而追求,早前的柏林愛樂來港,又再挑起香港人高尚的情操,又再牽起搶購潮。四處張羅,千金一擲,滿以為千八大洋一張門票可提昇自己的港農文化水平。當中又有多少"高尚"的香港人知道,誰是西門.歷圖;誰是卡拉揚?

延伸閱讀:
什麼是文化?
http://www.cinery.net/snap/what_is_culture?commented=1#c000155
《等待香港》< 青 春 篇 > ,林奕華,牛津,2005
http://www.oupchina.com.hk/chi/what/academic.asp#0508-7

2006-01-31

狗年聽賽狗

今日的新聞報導說到很多香港人到澳門過年,又買手信,又到大山巴,又說“狗年到賽狗場看賽狗”。我第一時間就是把 Blur 的 Parklife 那賽狗封面想起來!腦內的不隨意細胞隨即響樂起了 Parklife 的那幾句歌詞:

all the people,
so many people,
they all go hand in hand,
hand in hand through their parklife

還有 Phil Daniels 那極重、極濃的英國口音!

2006-01-29

港樂 vs 明哥


港樂 + 明哥 + 管弦 + 電子 + 古典 + 流行 + 基爵 + 進念 + 增熹 + 家煇 + 叱吒 + 英皇 + 紅館 + 城網 + Simon Kenway + Hennessy V.S.O.P.

=香港管弦樂團與黃耀明激發「電幻狂想」

$400 + $200 + $100 = 3月10、11、12日

linkwith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